第十一批药品集采:质量优先下的改革新试验
药品集采进入第十一批,政策规则正从“唯低价”向“质量优先”悄然转身,一场兼顾效率与临床需求的改革新试验正在展开。
8月6日,全国医疗机构正式启动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需求量填报工作。本次集采共涉及55个品种,报量首次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并设置了80%的报量红线。
此外,对于预期用量显著减少的,医疗机构可作出书面说明后按实际需求报量。此次报量工作也明确需要与基本药物、儿童用药等政策保持衔接。
国家医保局举办了报量在线解读会,吸引了超过4万人观看。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首次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充分尊重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用药习惯。
“优化价差控制规则,不再单纯以最低报价作为参照,有效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意低价竞争。”该分析师说。
这也意味着,在“反内卷”的集采新原则下,中国药品采购机制正经历一场兼顾效率与临床需求的深度改革。
改革报量规则
对医药产业而言,集采规则的变化将重构产业链逻辑。
第十一批药品集中采购规则总体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拟纳入第十一批集采的药品共有55个品种,覆盖多种剂型。
第十一批集采55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是6家企业出现在报量名单,国家医保局方面回应道,具体品种已经公开发布,不再因企业报名情况而改变。
此次,第十一批集采报量工作自8月6日正式启动,医疗机构需在8月25日24:00前提交数据,各省则要在8月27日17:00前完成审核工作。
在具体操作上,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按品种报量或按厂牌报量。80%的报量红线是第十一批集采的另一重要变革。
“可以明确的是,第十一批集采在质量监管层面趋严。”前述分析师对记者指出。
加强质量监管
“反内卷”是第十一批集采的突出标签。这一原则贯穿于规则设计的各个环节,旨在防止过度价格竞争。
实际上,此前国家监管部门早已明确态度,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中标品种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质量监管。
在监管执行层面,国家医保局也强调,各地医保部门需对填报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对于“有量不报”“报而不采”“采而不足”等情况,国家医保局将介入处理。
前述分析师指出,一方面,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销售费;此外,集采后产品进入医疗机构可以显著扩大覆盖面。
“但挑战也同样存在。特别是在价格压力层面,集采以量换价,可能压缩利润空间。”该分析师指出。
实际上,任何重大改革都需要配套的风险防控机制。为了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第十一批集采中,多维度保障措施被纳入设计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本次集采也有特别安排。此外,本次集采将研究对儿童适宜小规格药品适当调整价格折算规则。
眼下,集采规则变革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8月6日晚,医保局的在线解读会吸引了超4万人观看。而就在同一天,赤峰市医疗保障局召开药品和医用耗材专项治理集中约谈会议。
随着报量工作推进,企业报价策略已在悄然调整。当集采大幕拉开,55个品种的终端价有望再降一波,最终为患者带来实惠。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