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全国社零增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效显著
202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一季度进一步回升0.4个百分点,政策托底效应稳步传导至终端需求,消费信心明显回升。限额以上单位中,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家具等升级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充分体现“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3%、实际增长5.4%,虽较一季度略有回落,但居民收入持续改善,为下半年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中央自年初以来密集推出多项促消费政策,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等。《措施》明确支持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城,加强首发经济、离境退税、免税店布局、支付便利、消费活动机制等方面建设,初显成效。
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消费稳步回暖,重回“消费第一城”,致力打造各类“首发”“首展”载体,吸引国际品牌选择上海首发新品。邮轮入境消费表现尤为突出,吸引数千名外国旅客,其消费需求迅速释放。此外,“五五购物节”“信息消费云峰汇”“夜生活节”“环球美食节”等活动持续激活市场。上半年上海市社零总额8260.4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增长2.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3倍。
北京居民消费虽然同比呈现下降,但时尚类、新型消费模式与线上渠道活跃,显示升级潜力。北京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优势,今年举办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形成科技与消费融合的新亮点。北京市支持科技+文化+消费行动,营造“未来感”消费新场景,吸引年轻人和科技爱好者。首发经济也在不断增强,北京正成为国内新品、设计展、新消费品牌的重要首秀阵地。
广州消费呈现岭南特色与创新活动并驱的新气象。广州积极创造岭南特色消费场景,推动“首发经济”落地。广州提出建设“羊城消费新八景”,以美食节、电商节、直播带货、宠物经济、低空经济等多业态激活城市消费氛围,提升夜间经济与银发经济质量。广州加强邮轮消费能力建设,在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设立免税提货点,促进邮轮与消费场景融合,推动国际游客消费便利化,提升旅游消费转化效率。
天津市在区域联动与特色体验处发力,推动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建设。2024年天津市GDP约1.8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1%。近年来,围绕城市特色打造消费场景,包括海边文化体验、文创夜市、特色展演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依托港口与交通优势,天津积极对接漫游式方案,形成消费新样板。
重庆成为新晋“消费第一城”,表现抢眼。一季度,重庆社零总额为4204.32亿元,同比上升4.1%,超过上海成为当季全国城市中社零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市。据统计,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迅速,主要奢侈品与国际品牌加速入驻,整体商圈活力增强。重庆依托山城地貌与人文资源,打造“洞穴茶馆”“山城漫步”等打卡消费场景。重庆来福士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于2019年起陆续投入运营,汇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成为促进消费资源聚集的重要节点。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国际”“消费”“中心”和“城市”四个维度。同样,我国下一步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也应当从这四个维度入手。
国际维度意味着消费中心城市应具备开放包容的环境、完善的国际接待能力与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为提升国际化消费水平,一是优化入境消费环境,加快免签国家扩容、提升过境便利度,推动外卡支付、境外钱包接入等政策落地。二是引进全球优质消费资源,鼓励全球品牌在消费中心城市设立首店、旗舰店与品牌总部,开展全球首发、首秀与首展,提升城市品牌集聚度。三是打造国际消费盛事,举办国际消费节、时尚周、美食节、设计展等活动,借助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手段延伸消费链条,带动文化型、体验型消费增长。
消费维度关键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发力,构建结构更优、业态更新、品质更高的消费体系。下一步建设的发力点一是精准供给升级,围绕绿色、智能、健康等新趋势,推动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品类发展,丰富中高端商品与服务供给。二是促进服务型消费扩张,加快文旅、教育、医疗、体育等服务型消费场景落地,发展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夜间经济。三是鼓励数字化消费创新:支持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中心维度体现的是资源集聚、要素配置与辐射带动功能,是全国消费升级的高地与窗口。进一步推动五个城市的“中心效应”,一是要塑造多层级商圈体系,完善“主中心—副中心—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的多层级商圈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消费便利性和体验感。二是要加强区域带动能力,以消费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消费市场升级,推动形成城市群内消费联动与资源共享,打造区域消费增长极。
城市维度的核心是改善消费环境,打造宜购宜居宜游空间。一是需要融合城市文化与消费,将地方历史、人文、风貌融入消费场景,通过非遗、老字号、文创产品等,提升消费的文化附加值。二是应推动多场景融合发展,强化“消费+交通+休闲+办公”复合空间建设,实现从“购物中心”到“生活中心”的转型,构建多功能、全天候消费生态。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国社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中央政策频出、居民收入持续改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正步入收获期。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城作为消费资源集聚地,贡献全国逾1/8的消费总量,在首发经济、升级商品消费、国际游客支付便捷性、退税免税和新型消费场景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
未来,这些城市通过持续强化首发经济、优化国际消费环境、升级消费供给与场景打造、提升城市传播能力等路径,将持续释放消费带动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消费资源聚集地,将扮演中国提振内需、推动城镇化消费升级、增强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支撑。中央政策支撑与地方创新发力双轮驱动下,高质量消费发展篇章正接续展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