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专家解读预报与预警挑战
近期,多地酷暑难熬,高温热浪与极端暴雨频发。8月4日,武汉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北京多区发布暴雨预警,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精准预报难度在哪?预警链怎样运转才能降低灾害损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
大气的不稳定性越强,大气的可预报性就越低
NBD:极端降水的精准预报目前真的很难做到吗?张庆红:以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很难预测到“具体哪个小时将在郑州降下201.9毫米的雨水”。今年5月到7月,我参加了一个美国的大型冰雹观测计划,即使投入大量资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NBD:精准预报极端降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张庆红: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受限于观测系统、天气预测模型及天气系统本身的动力过程等。
NBD:北方地区夏季暴雨主要受什么影响?张庆红:大气环流是影响地球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的核心因素之一。郑州暴雨和北京极端降水事件的大气环流也属于同一类型。
NBD:还有哪些极端天气在预报上有难度?张庆红:雷暴、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因其空间尺度小和突发性,均很难预报。
热带变宽,整个热带的北界和南界都扩展了
NBD:全球更高频的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有关系吗?张庆红:全球变暖让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但具体到某一次极端天气,还有争议。
NBD:副热带高压的北移是真的吗?进而会带来北半球雨带的北移?张庆红:今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确较往年同期偏北。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局地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热带明显变宽了。
极端天气预警,不再只是大气科学的问题
NBD:当气候变暖让极端天气更高频,全社会应如何应对?张庆红:世界气象组织提出“全民早期预警”倡议,预警链的有效运转需要全社会协同合作。
NBD:现在的极端天气预警,不再只是大气科学的问题?张庆红:对,它是跨学科、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媒体通过传播科学知识、解读风险信息,也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
NBD:我们的城市是不是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去适应这种极端天气?张庆红:如果极端降水强度增加,城市建设标准就不够匹配,就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多发。如果建设未来的新城市,需要把全球持续变暖的因素考虑进来,更新建设理念。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