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期间的多重突破与发展
跨江跨海通道与轨道交通串珠成链,“一小时生活圈”初现雏形;“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已突破500万辆次;制度规则衔接加速推进,“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服务通”等创新举措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3年多来,粤澳两地政府共同决策开发建设重大事项476项……“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规则衔接、民生融合等方面呈现多重突破。
重构产业生态
过去5年,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谭伟豪行走于深港之间,他整合大湾区百家供应链企业,对接深港两地“耐心资本”,促成香港科研成果在大湾区实现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创业项目成功率快速提升。
在大湾区“一盘棋”的格局下,重构产业生态、推进协同创新正在成为大湾区经营主体和多地政府合力发掘的区域新动能。在珠海,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这座交通末梢之城已变成大湾区交通大环线上的枢纽节点和连接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前沿。
今年4月,珠海举办以“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为主题的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珠海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珠港澳三地正以大桥为纽带,推动“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向纵深发展,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航空物流“黄金三角”。
“去年11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入股珠海机场,两地机场和物流系统将实现优势互补,合力推动两地合作日益深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说。
无论是经济地理的重塑、产业生态的优化还是要素流通的加速,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以来,大湾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为青年搭台建梯
“十四五”期间,广东高水平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该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57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超7000人。
“‘拎包入住’深圳前海后,我们融资300万美元。”香港青年余广滔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办茵塞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前海的研发基地,他的公司融合香港生物技术与深圳工业智能,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昆虫培育系统。
澳门青年陈祥在广州黄埔“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扎根。5年前,他创办了广州神农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攻茶叶、陈皮等农产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广州市黄埔区给予港澳青年项目大量政策支持,陈祥的公司在创业早期,就获得了补助和奖励支持。
筑梦共享新生活
在珠江口西岸的十字门水道,横琴与澳门隔水相望、桥隧相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年多来,推动“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人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建立。
琴澳和鸣,唱响的是琴澳居民“心联通”的新乐章。在内地首个“澳门社区”——横琴“澳门新街坊”,澳门居民汤锦珍,把在澳门经营多年的咖啡品牌引入新家园。
“在制度创新上,横琴正在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创新跨境治理模式,实现从单方主导到‘四共’体制的转变;突破要素流动壁垒,实现便利化;通过职业资格互认、标准互认等‘小切口’实现规则深度衔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说。
“十四五”时期以来大湾区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成果,体现了“破壁之勇”“硬核之智”和“平台之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