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建设韧性城市,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网络 2025-07-16 06:55:37
市场资讯 2025-07-16 06:55:37 阅读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和产业加快集聚,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当城市硬环境和制度软环境的风险叠加,极易诱发蝴蝶效应,导致城市安全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三种思维,防范和化解城市重大安全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战略思维,构建一个系统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要求从全局、整体考虑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连续地、动态地、全面地度量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前提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制定决策。韧性城市建设要有打破单纯维护某一领域安全的战略思维,能高瞻远瞩找出安全相关因素在形势变化中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

  以上海为例。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建筑物密集,建设项目多,施工强度大;地下管线、地铁线路纵横交错,运行强度大;机动车数量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高强度、高负荷运行,各类要素流动性和集聚度进一步增加,保障城市安全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为此,上海要从战略高度上加强城市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逐步建立起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着力推进城市安全生产和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协同发展的机制模式,着力构建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区域协同的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机制。

  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安全风险,必须深入推进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风险源调查与评估工作,形成区域内的风险地图,定期完成区域和专项风险评估。针对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渔业船舶、工贸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开展风险控制与动态管理,逐步实现风险评估工作量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推动城市安全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构建一个系统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二、坚持系统思维,编织一张科学严密的城市安全管理防控网

  系统思维就是要全面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统筹。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水平,必须提升基层风险感知、研判、预警能力。

  一要防范“风险链”,防止单个安全风险被叠加放大。要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准确管控风险源、风险点、风险面,摆脱“信息孤岛”、处置迟缓的束缚,更加及时、精准地感知安全风险隐患,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将各类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要科学“断链”,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打好组合拳,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要完善应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体,以改革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快速涌现,城市治理面临众多复杂的不可预知风险。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风险将长期、客观存在,风险管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城市更新改造可能增加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快速城镇化可能导致城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等,这些都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此外,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超高层建筑也给火灾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作用,建立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管理社会化格局,编织一张科学严密的城市安全管理防控网。

  三、坚持底线思维,构建一个权威高效的城市安全响应处置系统

  底线思维就是要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凡事要想到可能的最坏情况,做最充分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树立底线思维,构建感知识别、研判预警、管控干预、评估反馈的风险闭环管理机制,持续形成全范围、全领域、全过程抓平安的强有力态势,推动维稳保平安向法治创平安、面上静态平安向本质动态平安、一时一域平安向全域全程平安的根本性转变。

  要排摸、掌握城市运行的风险点。从风险行业分布特征看,城市高风险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重化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仓储及零售商业、供水供电供气业等,其中供水、供电、供气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一旦发生事故,社会影响面巨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给城市的运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障其安全运行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深度融合。

  要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全方位推进安全理念、结构、流程、效能和监督方面的全面再造,构建一个权威高效的城市安全响应处置系统。面对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新考验,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建设立体化感知网络、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协同联动的智能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完整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建成集预警监测、指挥调度、预案管理、资源管理、视频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不断提高智慧安全应用水平,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提高对城市安全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