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风电领跑全球,深远海开发成趋势

网络 2025-07-16 02:36:02
市场资讯 2025-07-16 02:36:02 阅读

  黄海远端,风高浪涌。在离岸距离67公里的盐城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上,成群的“大风车”正快速旋转,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向陆地输送……

  大海这片“蓝色粮仓”,正哺育着多个新兴产业。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已实现全球领跑,进一步开发深远海风能资源是大势所趋,多能耦合、“风电+”和“一海多用”等模式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造”海上风电领跑全球

  2025海上风电大会发布的《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41.27吉瓦,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容量的49.6%;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一半来自中国,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容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

  7月10日,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该机组可应对超24米超高海浪,抵御17级超强台风。7月4日,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

  该项目负责人刘宇表示,“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克服了海水涌浪大、海底泥沙冲刷等一系列外部挑战,首创‘一机一案’动态施工方案,实现超远距离电力输送。该项目是我国自主核心技术应用的标杆典范,98台风机全部为国产。”

  项目百分百“中国造”的背后,是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独有的技术、规模和产业链协同等优势。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海上风电供应链,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将在未来10年保持领导地位。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其最大优势在于制造能力。依托健全、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我国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佳的风电设备和产品。

  补链强链刻不容缓

  走进位于盐城的中天大丰海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根根铜杆经过单丝拉制、导体绞合,变成连接陆海的“能源桥梁”;山东荣成石岛管理区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内,一排排超大型风电叶片正等待吊装和运输。而在上海临港南汇边滩东侧海域,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正在建设……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协作与发力。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等环节的风电全产业链。

  克莱特是一家专业从事通风机、通风冷却系统等系统装备及配件设计研发和生产的上市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海上风电产业链中专注于空冷、水冷散热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已为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国内头部主机厂商提供配套服务。

  在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基调下,国内海上风电产业正迎来政策的精准支持。地方上,围绕海上风电延链补链强链的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

  例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就提到,大力发展海上风机整机研制,加速大兆瓦级深远海漂浮式发电机组研制及应用,推动抗台风、耐腐蚀、高效能的海上风电机组和基础设施发展。

  克莱特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国风电产业规模领先,但在部分核心技术上仍需突破。大兆瓦机组的关键部件如轴承、主控系统等仍依赖进口,漂浮式风电技术与欧洲存在差距,深远海开发也面临政策不明确、成本高等挑战。”

  “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短板在于电价机制尚未完善。”林伯强表示,在绿电、绿证及碳市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现行电价能否支撑项目经济性仍待突破。“十五五”期间,相关市场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

  “一海多用”掘金海洋经济

  在资源、政策、技术等多因素的推动下,朝着深远海开发,有望成为“十五五”期间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数据显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过710亿千瓦,其中深远海占比超过70%,但其开发利用率尚不足0.5%。深远海海域年平均风速可达9米/秒以上,发电小时数显著高于近海,适合大规模风电开发。

  “我们将充分利用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产业和生态融合经验,实现海上风电从‘近海跟随’到‘深远海引领’的战略跨越,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产化风电机组的技术研发和迭代,为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提供可复制的‘三峡方案’。”刘宇说。

  随着新能源电力全面市场化带来消纳难题,海上风电产业还可以从“多发电”转向“巧发电”,即通过海洋空间与资源的融合利用,实现单位海域产能与收益的双重跃升。《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就提出,鼓励新增海上风电项目用海采用“风电+”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实现“一海多用”,建设一定比例的网箱养殖、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波浪能发电、制氢、储能等设施。

  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焰峰表示,海上风电制氢可将风能直接转化为氢能,利用“风电+制氢”技术,使用海上风电制绿电,再电解海水制氢,可以将风电转化为氢能长时存储;将氢能运回陆地,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在需要的时间、地点可重新转化为电能,实现零碳、灵活的分布式供能。氢能与海洋经济的结合,不仅能为海洋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优化清洁能源供应版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