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政策:稳就业、增收入、扩内需的重要工具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开展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以工代赈是当前我国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一项关键举措,实施以工代赈,能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增收,同时,对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的以工代赈项目,主要通过中央资金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针对返乡回流重点群体,聚焦集中、务工需求大的地区,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领域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开展。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和2024年,我国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总计吸纳了500万以上人次的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60多亿元。今年已经下达的165亿元以工代赈的中央专项投资,支持项目3900多个,预计能够解决38万名困难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
实施以工代赈除了能直接推动重点群体的稳就业之外,还能通过“提标”(提高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进一步在增收上发挥作用。《行动方案》将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提高至不低于40%,本次100亿元投资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占比达45.9%。
在中长期视角上,实施以工代赈也能在扩内需上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一方面,以工代赈项目本身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重点群体收入,能提升其消费能力,进而拉动整个消费市场的上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增长。
以工代赈政策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重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以工代赈政策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比如,高度重视项目质量与进度的平衡,精准识别并有效组织重点群体,以及做好相关、类似的工作的有效衔接,实现就业可持续性。
以工代赈加力扩围行动是稳就业、增收入、扩内需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保政策扎实落地见效,定能为重点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