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平价策略:从“价格背刺”到“诚意竞争”

网络 2025-07-12 07:20:41
市场资讯 2025-07-12 07:20:41 阅读

  时值暑期旅游高峰,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避雷帖”:一瓶矿泉水20元,一包花茶几百元,普通水果变身天价果盘……游客纷纷吐槽在景区遭遇的“价格背刺”。

  一些景区商品定价高一些,有其客观因素,例如偏远、高海拔地区,商品运输成本高,有些山顶景区只能靠人力背货;又如景区铺面租金贵,商家经营成本高;再如文创产品有设计和研发投入,也会产生溢价。只要品质可靠、明码标价,游客大多表示能理解。几年前,泰山景区矿泉水定价略高于市场价,景区公开解释成本构成,并介绍挑山工的不易,很快获得游客的认可,更因其透明的定价标准和到位的监管赢得一波好评。

  但也存在一些景区垄断经营、信息欺诈、追求暴利并把商品价格抬高数倍的行为,更有甚者以次充好,商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类“宰客”行为不仅让游客花了冤枉钱、损害旅游体验,更辜负了游客的信任。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用脚投票的游客自然对其避而远之,最终损害的是景区的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前不久,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靠“1元冰棍、2元矿泉水”的商品定价受到广泛关注,在暑期游市场掀起一股清流,客流大涨、创下峰值。其成功是用平价策略带来的良性商业循环——通过让利换取更大的客流和更高的消费意愿,同时降低客诉率和违规率,撬动总收入不降反升。不仅如此,“1元冰棍、2元矿泉水”在社交平台上快速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景区的诚意,形成了“口碑护城河”。

  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平价背后的情绪价值,当游客做好了“被宰”的心理准备却发现商品价格远低于预期,会产生惊喜感和超值感。龙潭大峡谷还建立了民生商品价格听证会制度,邀请游客代表参与,把定价权交给市场、把监督权交给游客,消除商品价格的信息不对称,让人更感安心。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这份用心无疑为景区积累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信任票和好感度。

  不少景区近年来都在跟进平价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平价不是“运动式降价”的噱头,更不意味着“卷”价格、“自杀式竞争”,不能以牺牲商家利益为代价,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租金等方式保障商家合理收益,形成良性的、长效的盈利模式。只有当景区、商家、游客均能受益,形成共赢,平价饭才能吃得香。

  对已经尝到平价策略甜头的景区来说,还需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体验深度项目,形成引流—体验—复游的循环,持续增强游客黏性,以平价换取客流、以质量赢得青睐,实现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跨越。

  游客需要的不是白菜价,而是花得值,是更好的旅游体验。龙潭大峡谷连续8年保持民生商品价格不变,其成功说明,诚意才是硬核竞争力。门票经济难以为继、“价格背刺”绝不可取,景区要将真诚体现在产品、购物、卫生、秩序等各个环节,用长期主义来维系游客、做好经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