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国铀一号”技术推动铀资源开发新突破

网络 2025-07-12 06:27:59
市场资讯 2025-07-12 06:27:59 阅读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中核集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突破,在我国北方盆地发现和落实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和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但部分铀资源赋存条件和矿石性质极其复杂,采冶难度极大,面临成为“呆矿”的严峻局面。

  中核集团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成功自主研发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即“国铀一号”采铀技术,盘活了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把“呆矿”变成“宝藏”,实现了国内铀资源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

  创新驱动解锁技术密码

  传统采铀方法需深入地下打开矿层,将矿石从地下挖出运到地表,再采取物理、化学手段从中提取铀。这种开采模式的本质安全度和生产效能都不高,而且对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并不适用。

  “国铀一号”采铀技术采用原地浸出采铀工艺,颠覆了传统的铀矿地下开采模式,仅在地表施工钻孔,通过向地下矿层注入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浸出剂,使铀元素在溶液中溶解并提升至地表进行加工处理。该项技术解决了高碳酸盐、高矿化度、低渗透和低品位(俗称“两高两低”)的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采世界性难题,关键技术指标位于世界前列,实现“三废零排放、生态无破坏、减碳可持续”的目标效果。

  不仅如此,“国铀一号”采铀技术集成自动化、远程集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采用“赋存资源可视化、运行分析智能化、资源开采精准化”的铀矿采冶新模式,以数字技术推动天然铀产业转型,是我国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将推动我国地浸铀矿山开启“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的新局面。

  筑牢国家铀资源保障“压舱石”

  中核集团持续深入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优化形成以北方砂岩铀矿大基地为主体、南方硬岩铀矿山为补充的天然铀产能布局新结构。2024年7月12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建设。今年,该工程提前完成节点目标,顺利实现“6·30试生产”和“7·12生产出第一桶铀”,创下我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国家原子能机构“十四五”核工业发展规划项目,是我国目前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代表国家天然铀产业水平和形象的绿色、经济、高效的天然铀生产基地。中核集团建设团队坚持以精益管理筑牢安全防线,激活建设动能,克服诸多复杂条件和技术难题带来的挑战,奋力打造集高效、环保、安全于一体的现代化铀矿生产示范项目。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于提高国内天然铀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地浸铀矿山开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迈上核能绿色发展新征程

  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将在低碳能源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核电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15年国内天然铀需求量将超过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国铀一号”采铀技术为能源革命夯实了技术底座。

  “国铀一号”采铀技术将全面应用并加速推广,应用于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等我国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能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未来,“国铀一号”将走出国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天然铀产业提供中核方案,助力全球核电安全有序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核能开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国铀一号”采铀技术是中核集团向“深地资源自主化、开发模式集约化、能源安全体系化”迈出的关键一步。同时,“国铀一号”示范工程远非单一领域新技术的成功实践,它将带动全产业链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协同创新,加速核能技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核能产业集群,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