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公奔私”潮涌 私募战场能力重塑
财联社7月24日讯(记者吴雨其)近年来,伴随资管行业深度调整,公募基金行业年内超2800人次基金经理变更,206人离任,其中越来越多名字出现在私募平台管理人名录中,“公奔私”成市场焦点。
表面看是主动选择,实则反映基金经理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对策略自由、收益兑现等多维度重新权衡。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具备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总计863人,上半年平均收益11.17%,但绝大多数“奔私”经理集中于中小型机构。
从公募体系出走后,他们交出的成绩单经得起检验吗?
复胜资产的陆航管理的五只产品平均收益高达45.66%,位居榜首。位列第二的是香橙资本的何潇,旗下三只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达31.14%。紫阁投资的徐爽则以58.63%的平均收益拔得近一年头筹。深圳善择私募旗下产品近三年收益均值达到136.32%居首位。
然而,并非所有“公奔私”基金经理都能如愿转型。在市场流动性收缩背景下,部分奔私者在募资端与渠道端遇阻,产品净值波动加剧。
私募不是避风港,而是更艰难的“下一站”
“奔私”之后成绩单背后承载更多是责任。市场对基金经理的忍耐度显著下降,投资人更倾向于看重风格一致性等。睿璞投资近三年收益稳定,吸引了一批长期资金。不少成功“奔私”的基金经理以稳健风格等作为长期生存的重要锚点。
从“奔私”成为热词的2015年至今,这条路径已不再神秘。但“公奔私”不仅是身份转换,更是全方位能力重塑的开始。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