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改革落地,投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此次系列业务规则的发布,是对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是投行难得的发展契机。
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此次改革意义重大。前期在科技赛道积极布局的多家投行,也看到了曙光。改革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难题,券商投行必须打破传统执业思维定式,加大对专业能力建设的投入。
投行挖掘项目多措并举。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此次改革让各家投行在硬科技方面的项目储备能够尽快推向市场。证监会前不久宣布的科创板进一步深化改革措施,无疑令市场为之一振。这是近年来监管层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和市场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
“最近几年,很多投行都在科技领域积极布局,储备了很多项目。”上述上海券商投行人士说。国联民生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改善了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公司已成立了面向未来产业的行业组,储备了一批“硬科技”企业项目。
中信证券高管、投行委主任孙毅表示,中信证券围绕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的行业,着力挖掘培育优质的上市企业资源。面对“硬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券商投行通过差异化策略和创新模式,多维度、全方位地挖掘潜在项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格局已然形成。
国泰海通投行的一名资深人士分享了三条可供借鉴的路径:一是产业纵深布局,跟踪行业动态与企业需求;二是业务生态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三是与各类市场主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触达早期科技型项目。
通过“生态圈层共建”方式来储备项目的券商,还有国金证券。该公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主要经济区域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投行项目的主要来源渠道。国金证券还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从业人员挖掘“硬科技”项目。
“精准识别”考验综合实力。早期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特征,如何精准识别早期科技型企业的核心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已成为证券公司展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前述国泰海通投行的资深人士表示,这主要从技术、市场、风险识别三个维度去考察。
“这对券商投行的能力建设提出了较大挑战。投行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执业思维,还需加大对专业能力建设的投入,以适应新的市场要求与竞争态势。”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人士认为。前述国联民生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则强调了两点:一方面,投行业务团队要进一步往行业专家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投行要更加重视与“投资+投研”的联动协同。
业界人士建议完善审核机制。科创板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平台,当前IPO受理项目数量仍相对有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7家企业IPO获得受理,其中科创板共有21家,占比不足15%。
有接近监管的市场人士表示,本次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是为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上市数量。因此,此次改革并不是所谓的“大水漫灌”,监管仍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审核尺度,既维护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又让有合理需求的企业能够稳妥上市,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重点。前述国泰海通投行的资深人士表示,为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建议通过两方面优化政策。国金证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也持有相似观点,并进一步建议深化审核机制改革,平衡效率与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