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警示:历史教训与投资智慧
投资小红书-第244期
过面尘土、伤痕累累,但我们依然且必须相信时如果不是翻开历史,投资者很难想象:在短短几个月内,一种炙手可热的商品价格会从每株3万美元到跳水到十几美元甚至最后归零。人类的本性都存在慕强,但如果不问利润来自何方,直冲云霄的价格和令人艳羡的利润可能都会成为致命“绞索”。投资大师们提出“不懂不做”,坚持不被流行的风向吸引,从而避免不可逆的伤害。
追逐泡沫所带来的财富看似轻松,实则危险。泡沫的破裂往往迅速而决绝,几乎无人可以全身而退。投资者须谨记巴菲特所说的:“搞金融和挤在剧院里不一样,你必须找到能够顶替你的位置的人才行。”尽管局部性的金融泡沫时有发生,但几乎所有的反面金融案例都显示:一场泡沫最终避免不了趋于归零的结局,而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会丧失自己的本金。
在金融投资中,流动性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刻消失。投资需要三思而后行,在考虑赚钱之前需要优先考虑损失的可能性。泡沫之下潜藏“绞索”,人性的疯狂超出想象,一株本来没什么价值的郁金香球茎到1636年时价格相当于现在2.5万至3万美元。价格的每轮高涨都会吸引更多的投机者加入,然而1637年,这场泡沫走向尾声,价格迎来断崖式的跌落。
麦凯说,大量的商人几乎沦为乞丐,很多贵族失去家产,陷入万劫不复境界,这场灾难的真正原因是大众狂热和对金融规律的无知。对金融历史的轻视导致了泡沫一次又一次上演,人类不断重温教训。投资大师们对“不为清单”的重视程度贯彻投资始终,他们绝不去参与自己不明白的投资。
在“南海泡沫”中,牛顿留下了那句名言——“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人们很难在金融泡沫中致富,这是因为人性难改,所有的人都不想错过发财的机会,想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撤离市场,然而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巴菲特对此有清醒的分析:“他们明明知道,在舞会逗留的时间越久,南瓜马车和老鼠现出原形的概率就越高,但他们还是不舍得错过这场盛大舞会的每一分钟。”
投机看似天下最为容易的事,实则是最危险的事。任何金融泡沫都暗含了资金归零的风险,即使这次侥幸逃脱,下次参与金融泡沫的结果可能依然为零。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是要避免重大的不可逆的亏损,这也是投资大师们从来不会被热点诱惑,从来不背离自己投资原则的原因。
人们过于关注某个阶段的业绩,激进风格的投资经理往往大受欢迎。但这类投资经理或许某个阶段会有很高的收益,最终却不仅很难让追随的投资者有稳妥的收益,而且会让投资者财富大幅缩水。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美股迎来了“沸腾年代”,激进风格的投资经理备受追捧,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富达资本的蔡志勇。
在此阶段,巴菲特和蔡志勇都赚了大约3000万美元。蔡志勇是自己以“卖基金”的方式赚得盆满钵满,而其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买在投机行情最盛之时,随后几年损失了大部分财富;巴菲特却是和自己的投资者一起赚钱,并在投机行情最盛的1969年关闭了合伙公司,保存了胜利果实。
英雄需要追问出处。只有那些在别人都相信树能长到天上去的时候,保持高度理性,并坚持自己投资原则的投资经理才能让投资者笑到最后。蔡志勇关注的是热门公司以及价格动量,他的投资风格如其上司兼导师埃德·约翰斯顿二世所说:“你可以把我们的关系看成‘试婚’,甚至极少数情况是‘一夜情’。”
蔡志勇每年的换手率高达100%。1962年初,市场暴跌25%,蔡志勇抓住了这个机会冷静追加2800万美元,当年年底,其管理的基金大涨68%。1965年又是蔡志勇表现惊人的一年,相对于道琼斯指数14.2%的涨幅,他实现了大概50%的超额收益率。1965年,蔡志勇辞去富达集团的职位,在纽约建立起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曼哈顿基金,募集了2.47亿美元。
曼哈顿基金很快被蔡志勇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蔡志勇赚得盆满钵满,从中抽身。可悲的是,他的投资者远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在后面的几年里,曼哈顿基金又继续下跌了90%。蔡志勇尽管1962年和1965年等年份都有惊人的业绩,然而他为投资者亏掉的钱远远大于他为投资者所赚的钱,堪称“财富绞肉机”。
1956年至1968年,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有限合伙人累计收益为1403.5%,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25%,而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为9.1%。在1969年,巴菲特因为市场估值太高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而关掉了巴菲特合伙公司,他和他的投资者回避了一轮长达5年的大跌,将过去12年的胜利果实完全保存下来。
巴菲特在1956年至1968年期间,也赚了约3000万美元。但这些钱并不是“卖基金”所得,而是投资所得,他和他的投资人一起赚钱。他只是从合伙公司中提取份额而已。在投机风盛行之时,巴菲特在1967年1月的致股东信中曾说:在证券投资中,试图预测市场走势、忽略商业估值的行为屡见不鲜,我们不会效仿。
巴菲特在合伙公司成立10周年时说:合伙公司成立之初以及随后的几年里,遍地都是远远低于产业资本所能给予的估值的股票,套利机会也接连涌现,但在过去几年里,环境彻底变了,现在我们基本找不到我能看懂、规模合适,且复合收益率能领先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的投资机会了。
“我不会因为情况变了,就去做我不懂的投资。有人说‘打不过,就加入’,这不是我的作风,我是‘不加入,斗到底’,有些投资机会,一定要懂高科技,我对高科技一无所知,所以就不做这样的投资。”巴菲特说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给我们设定了一个路线图:它不是我们希望做什么,甚至也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而是不管投资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要做什么。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原则篇》,作者杰里米·米勒译者郝旭奇)(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