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金配置生变:低利率与A股信心回暖下的新动向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持续发酵与A股市场信心回暖的双重作用下,上市公司资金配置正在悄然生变。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14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总金额为5262.9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480.26亿元明显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公司权益类投资显著升温,《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将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这场资金腾挪的背后,既是企业在低收益困局中寻求突围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市场估值吸引力与政策托底效应共同催化的结果。低利率与信心回暖双重驱动下,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传统低风险理财品种的收益率持续下行,成为推动上市公司资金转向的核心动力。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传统低风险产品的收益率已跌至1.5%~2%区间,而企业闲置资金规模庞大,仅靠保守理财难以满足资金效率需求。相比之下,A股部分优质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叠加行业轮动带来的交易机会,成为企业配置的“性价比选择”。
从投资的产品类型来看,截至8月14日,上市公司理财认购总额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其中,2025年以来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为606.40亿元,2024年同期为666.21亿元;而上市公司的基金专户投资规模由2024年的约12.47亿元增至2025年的约22.14亿元,增长约85%。在传统理财收益下滑的同时,A股市场的估值吸引力持续凸显。日前,利欧股份(002131.SZ)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投资方式涵盖新股配售或者申购、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债券投资、委托理财等。更早之前,七匹狼(002029.SZ)公告称,公司在充分保障公司日常经营性资金需求、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并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拟使用闲置自有资金用于证券投资,最高额度为有效期内任一时点证券交易金额(投资成本)最高不超过20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这是信心回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驱动,企业大额资金入市直接反映对A股市场的乐观预期。2025年,监管层先后出台优化IPO节奏、放宽上市公司回购条件、引导保险资金入市等多项举措;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专项指引》,明确对“战略协同型投资”的支持方向,为企业资金入市提供了操作规范与政策保障。且市场层面的结构性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布局窗口。新能源、AI、军工等赛道出现阶段性上涨行情。
多位专家指出,企业投资股市的共同特征是风险偏好提升与风控体系升级并存。田利辉分析称,入市企业多为现金流充裕、主业增长稳定的公司,证券投资被视为“主业外延”的补充。部分企业通过投资上下游产业链标的,实现“财务+战略”双目标。但若集中持仓单一标的,可能放大亏损风险。警惕盲目跟风,A股市场的高波动性,对上市公司投资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如何防范“追涨杀跌”成为企业风控核心。
杜阳补充道,企业不像公募基金有固定赎回压力,可根据自身资金计划灵活调整持仓周期,既可做短期波段,也可做长期持有。但必须严格执行风险控制和决策程序,防范市场波动冲击企业财务健康。张子瑜指出,上市公司通过委托理财优化闲置自有资金配置已成为资本市场常态,但实践中因产品属性界定不清、程序合规性不足引发的监管风险频发。上市公司在开展此类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履行相应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并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