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港股领涨全球,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涌动
2025年年初以来,科技创新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全球,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攀升。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1日,年内全市场共有178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其中科技企业68家,占比38.2%。
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多家A股上市公司或其分拆子公司在香港发行IPO ,“A+H”案例较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港股市场对高成长性企业包容性高,具有国际资本流动性优势,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通过“创新板”或“18A”规则上市,契合科技企业特征,赴港上市可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和优化股权结构。
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内地多家科技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主要原因在于香港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融资渠道多元,能够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且港股市场估值体系更为成熟。记者注意到,“A+H”案例不在少数。协创数据也发布公告称,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田轩指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本市场合作不断加强,上市审批流程更为便捷高效。这些公司寻求“A+H”上市,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A+H”上市也有助于企业更快融入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国泰基金方面指出,港交所建议将“A+H”公司H股在港上市时的最低公众持股比例下调,或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显著降低发行难度。另一方面,优化审批流程与效率。
“‘A+H’架构不应被理解为‘两个市场的叠加’,而应被看作‘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济安研究院研究员万力表示。
业绩承压企业的 “双刃剑”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赴港上市的内地科技企业中,有几家公司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有的甚至跟公司的高昂估值形成强烈反差。如近期赴港上市的芯迈半导体技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2022—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6.88亿元、16.4亿元、15.74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6.97亿元。
今年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该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业绩方面,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2.37亿元;同期分别录得净亏损9090.7万元、1.39亿元、2.14亿元。
对于业绩不佳的企业来说,赴港上市能否解决公司眼前的困难,缓解经营压力?田利辉指出,赴港上市对业绩承压科技企业是“双刃剑”。短期可通过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但长期需基本面改善。港股虽放宽未盈利企业上市门槛,但估值容忍度低,若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或持续亏损,可能加剧股价波动。
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表示,港股上市确实能为业绩承压的科技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不过,融资效果与资金使用效率高度相关。若资金用于低效扩张,可能加剧业绩压力。
记者了解到,一些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原本计划在A股上市,却由于各种原因上市失败,继而另谋出路,转向港股上市。天域半导体终止了公司的A股上市辅导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胜软科技撤回A股上市申请后,转战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毕梦姌指出,A股对科技企业的审核强调“硬科技”属性和财务稳健性,导致大量早期科技企业被筛除。此外,毕梦姌表示,A股对行业存在隐性偏好。这使得不符合A股产业导向的科技企业,更倾向港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港股上市对企业的包容性较大,上市效率较高,但仍有潜在的估值折价问题。
万力表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受阻后选择转向港股,这一现象的本质,并非资本路径的下沉,而是企业在资本结构弹性与制度适配性之间进行的理性再平衡。
警惕“资本外部性”风险
赴港上市对内地科技企业有哪些助力作用?万力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会给企业带来三重助力。第一是港交所融资结构的弹性优势。第二是审批制度与上市节奏的制度化优化。第三,互联互通机制带来估值与流动性支持使当前沪深港通机制日趋成熟,南向资金成为H股市场中长期估值锚之一。
对于内地科技企业来说,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有哪些?田轩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监管差异、市场波动、投资者偏好和文化差异等方面。企业应充分了解两地监管要求,制定完善的合规策略,确保符合内地法规的同时,满足港交所的披露要求。此外,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应对汇率和利率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万力表示,尽管赴港上市已具备显著的制度便利,但从企业角度看,赴港意味着要接受一套更加国际化的信息披露体系,极易在问询阶段、年报发布时出现合规风险,甚至被监管处罚。因此,赴港不仅是“制度适配”,更是一次“治理能力升级”的考验。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