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行中 公募基金加仓路径逐渐清晰
本文分析了截至2024年3月24日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情况,指出公募基金在多个行业的持仓状况,尤其是高市值的热门股票和偏价值风格股票的表现。文章重点关注了药明康德的减持情况、TMT行业的基金关注度、以及消费股的加仓现象,提供了行业与个股的业绩数据。本报记者刘庆华近期,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在陆续披露中,基金公司持仓也进一步清晰。

ETF今日收评 | 纳指、有色金属相关ETF涨超2% 标普500ETF跌超8%
市场全天探底回升尾盘翻红,三大指数微涨,大小指数走势分化。从板块来看,有色金属等周期股表现活跃,旅游股震荡走强,深海科技概念股探底回升。下跌方面,算力概念股震荡走低。ETF涨跌幅方面,纳指、有色相关ETF涨超2%。美股上周五收高,三大股指均录得涨幅。上周道指累计上涨1.2%,录得两个多月以来的最大周涨幅。

年内发行规模占比首超50% 权益类基金发行快速回暖
【导读】年内发行规模占比首超50%,权益类基金发行快速回暖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新的一周(3月24日—3月30日),新基金市场又有20只新品来了。在近期股市回暖背景下,权益类基金成为新基金发行市场的绝对主力,今年权益类基金发行快速升温,3月份以来发行规模占比首次突破50%,凸显了市场回暖背景下资金向权益类资产倾斜的趋势。
上周公募调研超百家公司 德赛西威最受关注
新华财经上海3月24日电公募基金的调研维持活跃态势。据公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上周(2025年3月17日至23日)有136家公募机构对103只A股个股展开调研,覆盖24个申万一级行业,合计调研次数达668次。在103只被调研个股中,有40只个股被调研频次不低于5次,相当于每个交易日至少接受一次公募机构调研。

“三年期”基金又行了?这批产品成立后 仅2只出现亏损
在“三年期持有基金”发行热潮冷却后,2023年、2024年两市仅合计成立了14只三年期产品(仅统计主动权益类),其中还有产品需要借助发起式的方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让投资者损失惨重的三年期产品不同,在行情低位成立的这些基金却因受益于择时以及布局走势稳健的“核心资产”,多数业绩收正,虽然在科技股行情中缺乏些许进攻性,但在震荡市里凸显了控制回撤能力。

年报“晒出”葛兰、谢治宇、冯明远等基金经理调仓路径 三大赛道成重要方向
随着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超百家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得以曝光。部分公募机构的调仓换股动向随之揭晓,大消费、医药、新能源等赛道成为机构调仓的重要方向。易方达基金萧楠和王元春、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中欧基金葛兰和许文星、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和董理、银华基金焦巍、东方红资产管理张锋、广发基金傅友兴和郑澄然、华夏基金钟帅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调仓动作明显。

头部私募全面加仓!科技板块受青睐
伴随着市场结构性机会持续演绎,私募仓位愈发积极。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升至77%以上,创出今年以来新高。手握重金的头部私募(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攻势更猛,今年以来仓位节节攀升。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的背景下,A股和港股投资机会将持续涌现,尤其是科技板块值得重点挖掘和布局。

是“凉凉”还是“震荡”? 科技股行情分歧乍现
在沪指游弋于3400点下方的这段时间里,科技板块上演了轮动行情,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板块均有亮眼表现。不过,普涨大戏并未上演,部分细分板块甚至略有回撤。站在当下时点,基金经理也对科技板块的后市走势产生了分歧。

公募造星时代落幕 团队作战渐成主流
证券时报记者吴琦明星基金经理出走趋势并未因市场好转而终结。开年以来,公募基金业绩回暖,新基金发行市场表现活跃,基金产品数量扩容,基金经理队伍不断壮大。数据显示,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超过3990人,即将首次超过4000人的整数关口。公募基金投研团队不断壮大,与之相伴的却是明星基金经理的加速离职。

市场放量调整后怎么走?基金关注这一主线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高歌猛进后,市场在上周遭遇了“黑色星期五”。3月21日,A股、港股集体低开低走,整体表现放量普跌,前期领涨的AI、机器人板块领跌。截至当日收盘,上证指数下跌1.29%,失守3400点,创业板指跌2.17%,恒生科技指数跌幅也扩大至3.37%,创下近期单日最大跌幅。A股全天成交额1.55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093亿元,显示资金分歧加剧,部分恐慌盘涌出。
本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