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食用菌产业崛起:科技引领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食用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素有“山珍”之称,如今更是产业发展的新焦点。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超过4300万吨,总产值超过3900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云南省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天选之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作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国家队”,立足云南食用菌资源大省优势,从实验室走向山野田间、大棚车间,让新质生产力赋能食用菌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引领食用菌产业新潮流。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达锋介绍,云南已知分布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达882种,但其中仅有约60多种可以进行商业化栽培,而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化栽培的种类更少,只有约30多种。他表示,要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更多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完善菌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研究所正全力攻克这些难题,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
聚焦种质资源保护,推动数字化建设和管理。走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野生菌博物馆”,丰富的标本长廊让人大饱眼福:这里陈列着数百种菌类浸泡标本,既有种类繁多的可食用菌菇,也有包含剧毒鹅膏在内的有毒菌菇,足以改变人们对野生菌的固有认知。研究所构建了“一区两馆六库”种质资源保育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多个野生食用菌原生境保育区,制定了特色野生食用菌生态保育行业标准,保藏了大量菌株和活体组织,配备了完备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标本的数字化管理。
构建新型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中菌”系列优良品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立足云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大省优势特色,系统性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藏、评价与选育研究,育种团队历时数年选育出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食用菌优良品种,如“中菌黄见手青1号”等,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研究团队也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30多种野生菌的出菇驯化。仅2025年6月就一次性推出三个新品种并通过鉴定:“中菌小香蕈1号”和中菌秀珍菇1号、2号。
突破保鲜加工技术,打造食用菌“高值化”利用示范地。孙达峰介绍,研究所研发的“特色食用菌采后品质调控及关键加工技术”,建立了快速判定方法,形成了从采收分级到贮藏的全程品质调控技术。应用减压、气调、速冻等物理保鲜技术,延长保鲜期,降低物流损耗。同时,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系列食用菌相关标准,有效提升了食用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研究所深耕食用菌功能成分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开发出多款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及高附加值日化产品,与全国十余家龙头企业共同构建“技术—产品—市场”联动的“大健康+”产业创新体系,打造食用菌“高值化”加工利用示范地。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支撑全产业链服务。孙达锋和他的团队常年深入云南省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现场培训、入户进棚实地指导等方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实用的管理方法传授给菇农。近年来开展技术培训共300余次,累计培训菇农50000余人次。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方式,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支持。展望未来,孙达锋坦言,要注重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更多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整个产业链,推动千亿级“云菌”产业提质增效。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