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智能体应用:从探索到落地的新篇章
在不久前落幕的国际金融展中,大模型是最热的话题。其间举办的大模型金融应用及创新论坛座无虚席,AI技术发展速度之快,从业者需及时跟上技术应用的脚步。
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金融行业成为智能体落地应用的前沿“战场”。金融业大模型应用将走入下半场,这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基础与工程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智能体需要具备自主规划的能力,在AI时代智能体真正要实现应用落地,将对工程化能力提出远高于云原生时代的要求。”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况文川表示。
金融业初探智能体
“智能体元年”已经过半,金融行业的智能体落地应用成效初现。大型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提及智能体(AI Agent)的实际应用,中小银行开始再造底层基础设施。
一家保险机构提到,得益于今年模型水平与产业链的成熟,他们研发的“数字核保员”智能体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目前在该公司智能体开发平台上投入研发的智能体已超过100个。
“在当下,智能体的自主规划能力能否成为原生AI应用的基础,是否会规模化替代现代应用中基于规则和代码的硬编排方式,这些技术问题还处于概念验证的初期阶段。”况文川表示。
重构AI落地的“脑、眼、四肢”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以智能体为代表的AI应用落地,已经开始重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系统工程。金融智能体建设不是单一的模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余滨认为,金融智能体的落地过程中,结合金融机构内部经验的金融大模型是“大脑”,实时感知专业知识、数据的金融知识库是“眼睛”,能够及时调用推动业务落地的金融工具集是“手脚”。
况文川表示,技术迭代已经从分布式架构、云原生阶段发展到了数据、算力与模型融合的新阶段,融合型基础设施需要同时容纳和调度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
数据能力建设则是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金融机构是否建立起自身的金融知识库;二是金融机构如何对数据生产展开变革,来确保AI生成内容的安全可信。
基于效果收费模式初现
在基础设施与数据能力建设的同时,金融机构的AI应用生产模式已经发生变化。AI应用生产模式的变革发生在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交付模式等多个方面。
余滨表示,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与战略决策,目前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落地路径分为四种类型。章鹏认为,产生实质性业务价值的大模型项目应当是一号位工程。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建立了专门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组织架构。况文川表示,目前的应用生产模式已经从基本的代码驱动发展为“代码+数据+智能驱动”。
事实上,需要全方位调动各个环节实现落地应用的智能体,比单项大模型技术应用还需要更高昂的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按效果收费的“RAAS”模式出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