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四通道单光子探测器量产,量子科技获诺奖青睐
记者从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10月10日,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以下简称“单光子探测器”)在合肥量产落地。作为量子科技核心组件,单光子探测器可精准捕捉和识别单个光子,是量子密钥分发、荧光寿命成像、激光雷达等系统的关键设备。
据了解,单光子探测器可以比作具备超凡视力的“眼睛”,该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生物荧光成像、深空激光测距、单光子成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据介绍,量子科技头部上市公司国盾量子是该款单光子探测器设备的研发单位之一。目前,国际上仅有单通道的同类工程化产品,在复杂探测场景下需多台设备协同,传统制冷工艺也限制了探测能力的提升。“这些短板是制约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设备研发难点在于如何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制冷器上实现低温、低噪声、多通道。”国盾量子单光子探测器负责人方余强告诉上证报记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专利与技术许可基础上,研发团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制冷器密封可靠性、通道间串扰抑制等技术难题。单个制冷器的最低工作温度从此前的-50℃降低至-120℃;在20%探测效率下,暗噪声水平降低约90%,达到约100Hz的超低值。
此外,全球首创的四通道集成架构,是该产品的另一亮点。“四通道的深度制冷单光子探测器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1/9,单台设备就能完成此前多台探测器才能实现的复杂探测任务。”方余强表示,这一高集成度的设计打破了之前体积大、功耗高、通道一致性差等局限,将产品最大探测效率从25%提升至35%,对极微弱光的探测灵敏度进一步迈向极限。量子科技作为前沿领域,单光子探测器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技术自主性,更推动了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等应用的产业化进程。
据新华社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名量子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三名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7万美元)的奖金。2025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奥勒·埃里克松当天表示,百年来量子力学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它大有用处,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基础。业内认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为开发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等下一代量子技术提供了可能。
这是时隔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颁给量子力学领域。202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多数业内专家认为,今年获奖的宏观量子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是量子力学领域中较为基础的物理概念,为超导量子计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诺贝尔奖的肯定引发社会各界对量子信息更多的关注,推动基础科学走向应用发展。
从市场反应来看,10月9日开盘后,量子科技概念股盘中活跃,国盾量子最高涨幅达17.91%,永鼎股份、中兴通讯涨停;10月10日,永鼎股份、迪普科技、中兴通讯持续领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