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产业化加速,2026年或成规模化应用起点
钠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正从示范应用向规模化商业落地迈进。9月25日,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的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王寻表示,目前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材料制备、电池设计与制造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产品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在储能、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钠电池商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新焦点。
对于当下锂电池仍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的绝对主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李景虹在会上表示,钠电池不是和锂电池抢市场,而是凭借其高功率、低温性能等独特优势,聚焦于特定应用场景,正处在产业化关键突破阶段。钠电池商业化路径清晰,未来有望在特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多位参会人士认为,钠电池的进一步推广,应该聚焦混合动力汽车、UPS、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场景的应用。在经历2021年锂电池涨价引发的钠电池过热预期后,现阶段钠电池产业逻辑已回归价值创造,即通过启动市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升能量密度的路径实现健康发展,而2026年是规模化应用起点,商业价值开始凸显。钠电池商业化价值凸显,2026年或成关键节点。
瞄准高功率与混动场景
钠电池作为锂电池的补充力量,被认为有望凭借其独特优势在特定细分市场快速崛起。当前,钠电池的产业化已从技术研发迈入场景验证的关键阶段,与锂电池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二者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基于成本、性能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互补。
在性能方面,钠电池虽在能量密度上不及锂电池,但具备离子电导率高、去溶剂化能力低、低温性能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
李景虹介绍,由于具备高功率和低温性能,钠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商用车辆、工程机械、采矿设备、UPS不间断电源、调频储能、农业机械及重型设备等高功率、大电流需求领域。钠电池与燃油系统相结合的混合动力,可显著提升车辆动力性能,节约燃油并延长电池寿命。
他建议,选择磷酸钒钠为主的材料作为钠电池产业化重点,这种材料结构稳定、电压平台高,并通过与硬碳负极组合,可以构建高功率钠电池体系。
钠电池技术也是宁德时代多元化技术路线之一。今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电池,包含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和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两类产品。今年9月,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钠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具备超5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可以覆盖超四成的国内乘用车市场需求,具备广阔的目标市场空间。
上述论坛还发布了钠电池性能测评结果,宁德时代(300750.SZ)、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钠能源(扬州)有限公司为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水平目前还低于商用磷酸铁锂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不过,由于钠离子独特的物理性能,在充放电的速率上更快,电流更大功率更高。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钠电池应“扬长避短”,在发挥钠电池高功率优势的同时,逐步提升能量密度。
李景虹认为,高功率市场需求广阔,预计到2030年,全球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辆,高功率电池需求量超过400吉瓦时,销售额预计超过34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UPS市场增长强劲,未来三年年增长率预计超过10%,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达到221.7亿元。
因此,在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工程机械以及UPS电源等行业,钠电池在国内外市场均将迎来高速发展,开发高功率钠电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6年有望成规模化起点
钠电池并非新鲜事物,经历了2020年之前的样品化阶段之后,2021年以来,纳电池开始进入产品推广期,开启商业化能力建设。
北京中科海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树军介绍,自2021年制定钠电池产业化计划以来,该公司已完成产线建设调试和产品定型,当前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在特定市场完成商业化验证,为明年实现商业化调试奠定基础。此前,主要聚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与市场验证,重点解决了钠电池性能优化问题。
与会多位人士认为,在商业化推广方面,还需要完善产业链,进一步降低价格。据李树军介绍,当前钠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达165Wh/kg,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2C充放,工作温度范围覆盖-40℃至45℃;成本方面,1GWh量产线成本约为0.4–0.5元/Wh,预计明年可维持0.4元/Wh,后面有望降至0.3元/Wh,与当前的锂电池成本相当。
市场策略上,乘用车领域并非优先方向,因磷酸铁锂电池已能满足主流需求,钠电池将重点聚焦商用车市场,包括重卡、轻卡、矿卡及工程机械等,该类场景对快充、长寿命要求极高,更看重投资回报。2023年后,卡车电动化增速显著,年增长达150%以上,预计今年电池需求将达百GWh级别。
论坛期间,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品发布,汉行科技展示了覆盖钠电材料、电芯及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产品,雅迪分享了钠电池生态创新及整车赋能的最新进展,中钠能源介绍了钠电池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中的高效应用。这些成果共同推动了钠电池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
业内人士认为,钠电池真正商业化的标志,是在无补贴背景下用户自愿采购且实现盈利,预计2026年钠电池将在多个细分市场达成此目标,成为规模化应用起点。当前需从性能型市场切入,同步提升能量密度。李树军认为,当前成本中制造费用占比高达50%,必须通过提升能量密度和扩大规模来协同降本。技术方面,快充能力是关键指标,北京中科海纳目标实现4C连续充放、万次循环。
他进一步表示,随着规模扩大与能量密度提升,钠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2-3年内降低一半,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