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经济崛起: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创新成果显著
CAR-T细胞疗法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球第二;生物药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生物药在研数量蝉联全球第二;阶梯医疗在上海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湖北病理大数据库179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跃居全球第二……这些数据彰显着我国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强劲实力,生物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9月4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在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发布《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在研究中心数量,生物药在研品种,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全球前沿的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并跑与领跑。这标志着我国生物经济正逐步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阶段。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相里斌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共建立了23个生物产业基地,生物科技专利申请量,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上市新药数量均占全球30%以上。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了1万亿元,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7%,生物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自研新药创五年新高
《报告》称,全球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可循环经济战略规划,大力资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生物质利用和生物基产品开发,生物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安全愈加受到重视,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能源、药物中间体、精细化学品和营养品等实现了生物路线生产,生物经济前景广阔。
其中,细胞和基因疗法稳定增长。2024年,全球共有2069个CAR-T临床研究中心,比2020年的1297个增加了60%,其中包括中国的388个研究中心。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多的研究中心。精准生物儿童白血病CAR-T治疗产品“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填补了国内空白,2025年有望成为国内首创、全球第二款治疗该适应症的一类生物新药,彰显我国生物药研发实力。
自研新药比例排名创新高。2024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93款新药,创近五年新高。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满足内需的同时也将逐步进入国际市场。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位居全球第2位,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2024年全球制药公司研发管线规模排名前25强中,共有4家中国企业上榜,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以自研新药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恒瑞医药排名全球第1位,生物药研发成果显著。
截至2024年底,湖北病理大数据库以170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40倍光学/0.25 μm分辨率)跃居全球第二,形成6类12项技术创新成果。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500万张,该库深度整合病理大模型必将大力赋能医疗机构,驱动湖北科研与产业创新,为全球病理数字化提供“规模扩张-价值衍生”双突破的湖北范式,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
此外,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为133725组,我国有91513组,处于全球第一位,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全球占比接近70%。中国在医疗装备领域发表了超过2万篇SCI论文,科研产出居全球第一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主要科研中心展示了其强大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生物经济科研实力雄厚。
为突破我国创新药“卡脖子”瓶颈,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在本次大会上正式亮相。该系统吸纳了研发、审批全链条数据,构建“潜力企业-潜力产品-潜力赛道”三大评价体系,帮助政府及产业机构快速识别国内前沿技术布局,破解“优质项目难发掘、战略资源难匹配”的产业培育痛点;助力企业精准定位研发“技术风口”与临床价值高地,避免“盲目跟风Me-too药物研发、资源浪费”的创新痛点;为资本提供“潜力企业-产品”的精准价值画像,解决“资本盲目投入、优质项目被埋没”的金融赋能痛点,大幅提升“产融对接”效率,促进生物经济高效发展。
生物经济居全球第一
《报告》显示,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基础雄厚,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为我国生物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大宗化学品领域,全球生物经济规模约为4万~5万亿美元,预计2050年增至30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6%。《2024年全球生物基化学品市场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生物基化学品市场规模将强劲成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52.3亿美元。我国通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24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宗化学品生物制造等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生物经济快速发展。
在医药化学品领域,随着合成生物学、系统代谢工程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细胞工厂在医药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取得显著突破。通过工程菌株构建,实现了包括核苷酸、酚酸、黄酮、生物碱及香豆素类药物在内的多类复杂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其中,酶定向进化、重构代谢网络、动态调控通路与辅因子供应成为提升产量的核心策略,生物技术助力生物经济发展。
在生物农业领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激增、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越发突出,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物育种市场,中国占比达23%,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灾害损失。2021~2023年,我国开展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2024年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生物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在大会上表示,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为主要标志的生物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以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为主要内涵的生物制造,以显著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快速增长。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应用为基础,以生物制造为主要供给的生物经济,将逐步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重要门类,并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生物经济未来可期。
何维认为,人工智能赋能为生命科技创新与生物制造发展带来历史机遇,AI可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设计出新型高性能基因编辑工具和更优化的mRNA序列,并且实现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等全研发应用链整合,同时实现卫生健康、农业育种栽培、生物质材料与能源的横向拓展,推动生物经济智能化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