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我国开源生态发展迅速
记者从2025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大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开源生态发展迅速,2024年活跃开源开发者数量全球领先,活跃开源开发者220余万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开源有力地推动了技术突破与应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在开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区培育、行业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开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程晓明介绍,全球开源生态蓬勃发展,从近3年活跃开发开源项目、开发者数量以及全球分布来看,中国、美国、印度、欧盟成为全球开源的主要支撑力量;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持续领跑,深圳、杭州等城市加速追赶。
从区域发展看,我国开源生态呈现出“头部稳固、腰部上升、尾部追赶”的良好局面,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在全国活跃开源项目和开源开发者规模中占据主要地位。广州、成都、南京、武汉等城市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逐步成为我国开源生态的新兴力量。整体看,我国开源生态的活跃程度正由少数区域向更多城市辐射扩散,创新资源流动日益频繁,区域协同效应日渐凸显,未来有望形成多点联动、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浪潮数字企业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副主席郑伟波表示,近几年大模型推动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从基于规则的算法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智能能力不断提升,场景不断泛化,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基础大模型开源后,企业对大模型的部署意愿显著增强,驱动创新场景迎来大规模爆发。
“尤其对于软件来说,大模型影响是颠覆性的,重塑了软件,推动了软件在开发、交互、运行、运维模式上的变革,软件产品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郑伟波介绍,对此,UBML(统一业务建模语言)社区核心定位从低代码转向智能化开发,发展为以UBML为核心的软件智能化开发开源社区。聚焦语义化领域建模语言、多智能体协同构造工具、开放数据集、智能化新生态四大建设方向,打造软件高实时、高可靠、低成本的智能化自动构造能力。一方面,变革软件开发模式,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赋能我国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突破“软件定义制造”关键技术,为制造强国和新型工业化战略落地提供支撑。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开源模式正在重构AI竞争格局,中国有望凭借开源生态的优势保持长期领先。开源模式还将带来多赢格局,中小企业可以低成本获得顶尖AI能力,云服务商可通过算力需求激增获益,国产芯片厂商则可以凭借推理算力优化实现弯道超车。
开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千行百业,形成覆盖多行业多场景的应用版图。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京东集团等100多家单位引领开源潮流;基于开源鸿蒙、开源欧拉等开源项目,累计发布150多个典型应用案例,覆盖电力、通信、交通、医疗、教育、金融、互联网等10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充分彰显了开源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行业创新方面的强大动力。
北京开源基础雄厚、开源要素齐备、开源体系完善。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2024年北京信息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北京将优化开源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开源人才培育,建立基于开源贡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开源合规培训。加速开源项目孵化,支持建设开源技术孵化器和加速器等专业载体,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项目。深化开源协同创新,与国际开源组织深化沟通与合作渠道,完善开源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支持国内优秀开源项目“走出去”。
熊继军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释放开源发展潜力。鼓励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实现开源产品价值科学量化,开源商业潜能充分释放;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开源项目孵化培育和应用落地。
据了解,工信部还将鼓励企业、高校加大力度推广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开源成果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