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落地应用加速,大脑能力成关键
“不同于去年大会的机器人技能展示,今年最明显的感受是‘落地’。”一名参展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感慨道。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化身商超零售员、物流分拣员等,演示应用潜力。
当然,机器人目前仅具有在有限场景执行简单任务的能力。记者采访多位参会企业高管与专家后发现:距离机器人真正走进更多场景“打工”,行业仍需攻克机器人“大脑”能力这一核心关卡。
让一部分场景先商业化
在8月8日至12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公司纷纷展示落地应用场景。银河通用、越疆机器人等均有展示。
据介绍,本届大会共有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公司参会,全场共展出了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
各家企业高管透露,在会场之外,机器人也正在一部分场景操练起来。松延动力、傅利叶、智平方等公司均获订单。
在大会现场,机器人形态也不局限于“双足”,下肢可折叠、可升降的机器人展品明显增多。
但目前机器人可应用的场景仍是有限的。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主任姚颂划分了具身智能进阶路线,目前机器人智能水平在L1、L2之间。
“行业里最乐观的人都认为,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会在5到10年间实现。这并不妨碍机器人在未来2到3年有一些真正的应用场景能够落地。”他山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扬说。
“脑力”还须升级
记者采访多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时发现,“大脑”能力不足、应用场景匮乏、制造精度受限,已成为阻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几大痛点。
“现在多数机器人‘小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但大脑的发展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提到,现在人形机器人在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并不完善。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负责人车正平表示,当下行业看好的VLA模型也面临诸多问题。
大脑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的就是机器人的泛化能力。
“虽然机器人能完成一些搬运、抓取的任务,但并不具备更泛化的能力,”百川智能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向记者表示。
边落地边探索
推动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落地更多场景,还需要行业形成“数据-模型-场景验证”的闭环。
王潜表示,过去一两年间行业开始形成共识,人形机器人要想向更高水平发展,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或通用模型。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提到,目前优必选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
在大模型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四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
另外,空间感知能力是机器人在物理世界准确行动的基础。群核科技董事长黄晓煌介绍,公司目前用100万个图纸信息使机器人空间感知准确度达80%。
银河通用则采用“物理仿真+合成数据”的技术路线,降低模型训练门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