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引领粮食安全与减排协同

网络 2025-08-02 23:55:19
市场资讯 2025-08-02 23:55:19 阅读

  7月31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协办的“绿色低碳农食系统实践者平台”2025年会暨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遇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王斌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粮食安全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路径,为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支撑。

  王斌指出,水稻种植和氮肥施用是农业领域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两大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显示,我国水稻甲烷排放量2017年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而氧化亚氮排放则因“十三五”期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显著下降,“农业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实现减排。”

  针对水稻甲烷减排,王斌介绍了四大关键技术。首先是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间歇灌溉或中期晒田减少厌氧环境,可大幅降低甲烷排放,但需平衡干旱胁迫、杂草增长和土壤碳汇能力下降的风险;第二是专用减排肥料,添加甲烷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或硫酸盐的肥料可实现甲烷与氧化亚氮协同减排,并减少面源污染,但成本较高;三是秸秆科学还田,旱季还田、堆腐后还田或使用菌剂加速分解,避免淹水期直接还田导致的排放激增;四是品种改良,选育高收获指数、节水抗旱型水稻品种,从源头降低排放潜力。

  在旱地氧化亚氮减排方面,王斌团队验证了减氮优化、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及微生物菌剂等技术的效果。王斌指出,“2012年后我国氧化亚氮排放下降,正是减肥减药政策与技术进步协同的结果。”

  王斌表示,基于现有技术保守预估,我国种植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通过有机替代、秸秆科学还田、氮盈余控制、灌溉优化等技术路径,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预计达到11%-24%的减排幅度。王斌呼吁加强农业减排区域适用性技术推广,完善农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农户收益的衔接。“农业低碳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构建‘政策-技术-市场’协同机制,让绿色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实现粮食丰产、生态低碳与农民增收的共赢。”

(文章来源:新京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