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能体发展新规:签署《公约》划定边界
南都讯记者吕虹发自北京近日,南都记者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获悉,该协会携手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10家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联合签署了《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当前,带有“主体性”特征的教育智能体在伦理身份等方面形成冲击,更使教育实践面临被AI技术操控取代的风险,迫切需要探寻智能体的伦理边界。
在这一背景下,《公约》提出,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应有效防范违背教育本质的功利化倾向,坚决杜绝传播错误价值观和不良信息,防止机械重复刷题,避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限制学生想象空间、惰化学生思维。
《公约》强调,教育智能体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应严格依法落实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机制。
《公约》倡议,相关人工智能企业应强化与学校、家庭的协同育人,扩大资源普惠,不制造恶性竞争,不传播教育焦虑,推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
针对《公约》的出台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表示,《公约》出台恰逢其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迈向伦理自觉与价值引领新阶段。
“人工智能教育,尤其是智能体融入教育过程中,必须确保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三大原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特别强调了“安全至上”原则。他指出,需围绕AI教育特性,构建覆盖多维度防护体系。在规划与设计之初,就必须秉承“安全至上”的原则,包括不伤害、不误导、不泄露学习者隐私的全方位安全。“对学习者异常行为的预警、报告、疏导也是安全至上的一个侧面。”
值得注意的是,《公约》适用于所有可能面向中小学生提供智能体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自适应学习系统、虚拟教师等软件,智能学习机、学练机、学习教具、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以及基于上述软硬件的课程、教学、测评、数据分析等衍生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