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爆发增长、出海进阶与本土生态构建
我国创新药物领域正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其中40个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司长杨霆表示,中国在创新药研发管线方面的规模已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每年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约3000项,处于世界前列。
随着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众多制药企业开始寻求海外市场机会。2025年,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市场热潮不断升温,海外授权交易额屡次刷新历史纪录。
多位创新药企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级市场投资专家表示,现阶段正是产业积累实现集中转化和资本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创新药交易市场已趋于稳定。
然而,中国创新药要实现更为稳健的发展,还需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进步,构建完整链条,中国原创新药才能在全球医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全球竞赛中,中国创新药企的追求早已超越单纯的交易数字增长,而是致力于让源自中国的治疗方案赢得国际认可。
效率变革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物审批领域成绩斐然,共有43个创新药获得上市批准,在治疗领域的广度和审评效率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从治疗领域看,抗肿瘤药物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占比约40%。同时,麻醉、心血管、感染性疾病及罕见病等领域也迎来了多款新药。
创新药的快速上市,也得益于审评审批体系的不断优化。到2025年,我国创新药审批已进入“超高速时代”,审批效率的提升加速了产品上市周期。
十年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漫长,而现在,审评效率的质的飞跃持续发生。国家药监局还计划将药品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从60日缩短至30日。
杨霆表示,国家药监局还将继续完善药品审评审批程序和规则,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
“出海”进阶方面,我国新药研发实力已挺进世界前列,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加速了临床试验全球化布局的步伐。目前,我国企业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已占据全球肿瘤试验总数的39%。
国家药监局也在不断强化国际监管协作,助力我国创新药企业和药品迅速“出海”。
然而,在国际化进程中,创新药企仍面临诸多挑战。中邮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除了License-out模式,NewCo模式也已成为我国创新药企出海欧美市场的主流模式之一。
当交易模式从“License-out”升级为“共同开发”,我国药企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全球化能力。
夯实本土生态方面,当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业内也日益关注本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一位不具名的创新药企高管强调,我国拥有庞大的内部市场,这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地缘政治风险加重的当下,过度依赖外部资本和市场,可能会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维瑾柏鳌CEO陈粟表示,行业发展深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回归医药行业的本质,其核心价值在于满足未解决的临床需求,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虽然近两年已有多项利好政策推出,但药物研发、临床转化、审批上市等环节仍面临不少挑战。
针对这些痛点,政策正在持续加力。7月1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相关文件,首次设立商业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资本端的支持也在加强,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更好地发挥科创板的作用。
从支付机制创新到资本制度的完善,构建一个本土创新生态系统,正成为我国创新药物在全球浪潮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石。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为医药创新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