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后Agent热议:智能体能否替代打工人?

网络 2025-07-30 14:20:26
市场资讯 2025-07-30 14:20:26 阅读

  WAIC散场,Agent(智能体)能上班了吗?

  7月30日凌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结束后的第一天,投资人Eric发了一条朋友圈:“Agent替不替代人类不好说,但看了一圈展台,打工人确实不太敢喘气。”

  这届WAIC上,Agent成了热词,京东、百度、蜜度、亚马逊等企业均有相关产品展示,从“数字员工”到“行业助手”,智能体开始主动“接活”。风吹到了垂类Agent,“能干活的先开始”,Eric更关心大模型在垂类领域的应用,通用级Agent“很难达到数字员工的水平”,相比之下,垂类Agent在今年WAIC上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WAIC期间,蜜度针对舆情、公文写作、校对场景推出了三个智能体新品。舆情分析智能体V助手2.0产品负责人高威表示,智能体不是来替代打工人,而是希望协助人类从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训练这些智能体,用到的是团队过去十多年积累下来的行业语料。

  高威介绍,在企业将非结构化数据应用于Agent之前,需先通过向量化(embedding)处理,将原始文本等内容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语义向量。问题也往往出在这一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清洗复杂、语义难准、行业语料稀缺等难题。

  也有公司在做更开放的尝试。京东云开源了JoyAgent智能体,开源内容包括前端、后端、框架、引擎和核心子智能体。百度则更为直白,百度智能云直接推出“数字员工”,将智能体形象化,创造出了“产品经理胡馨月”“汽车电话销售张雨欣”两个具体形象,负责金融、科技、汽车等垂直行业的具体任务。

  别问替不替代,先问能不能用。国际创投数据库Crunchbase显示,Agent已经成为2025年种子轮投资的主要趋势,截至2025年6月,AI Agent初创公司总共筹集到约7亿美元。但业内人士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模型都在行业应用,因为直接关乎了是否有甲方买单。

  至于Agent是否会替代人类,顾巨峰认为,担心这个还为时尚早,先把提升企业效率落实了再说。企业的热情确实在高位运行,但业务层面,技术进步速度与应用落地之间的gap又催生了行业很多焦虑。

  陈晓建所指的gap,不只是Agent能力和业务落地之间的差距,也来自现实场景中对稳定性、责任边界、数据安全的高要求。即使企业对Agent技术感兴趣,也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替代。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7年末,超过40%的代理型AI项目将因成本不断攀升、商业价值不明确或风险控制不足而被取消。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目前Agent产品生态十分多元,但还没有一个“爆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AI硬件创业者已经试图将Agent和硬件相结合,做一些商业化尝试。正如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所说,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就业市场,但好在部分岗位在短期内仍具备较强的替代性。Agent不是人,它也不需要成为人。真正有价值的方向,是让它在该出现的地方,合理地“出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