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占领”农村宴席,乡村消费新趋势显现

网络 2025-07-29 06:00:23
市场资讯 2025-07-29 06:00:23 阅读

  返乡参加宴席,发现席上菜肴多为预制菜,“预制菜‘占领’农村宴席”的新闻近日登上热搜。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高速扩张,2024年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4.2%;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超8000家。在城市餐饮中逐步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预制菜正通过乡村宴席这一渠道快速拓展,折射出乡村社会消费习惯的变迁。

  预制菜在部分县乡市场份额攀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驱动力,相较于传统现做宴席,预制菜可降低40%左右的人力成本,“低成本全包”模式日益受宴席承办方青睐。乡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传统“邻里互助”模式难以为继,专业厨师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物流链的日趋完善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实现了预制菜从工厂到乡村餐桌的高效流转。

  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打通预制菜下乡进村之路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优化预制菜供应链布局,推动其向广大县域乡村纵深辐射。在地方层面,广东、山东、湖南等农业大省相继出台专项扶持方案,从规范生产标准、强化冷链物流到设立“乡村预制菜推广示范点”,政策“组合拳”精准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

  然而,预制菜要真正扎根乡土、赢得村民长久青睐,仍需跨越几道关卡。其一,认知与信任壁垒待破除,村民对预制菜的卫生安全、营养健康有所顾虑,推广面临挑战,接地气的科普引导和严格透明的监管体系亟待加强。其二,冷链物流末梢存在梗阻,乡村冷链设施覆盖率低、断链现象频发,偏远地区尤甚,导致配送成本高企。其三,产品供给与乡土需求匹配错位,不少企业扎堆开发同质化爆品,真正契合农民口味习惯、凸显地方特色的菜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村民对“家乡味”的深层期待。让预制菜在乡村沃土真正扎根,必须精准施策、系统推进。

  筑牢供应链基础,畅通进村“微循环”。推动县域冷链物流中心与乡村冷链节点建设,推广经济实用的移动预冷、小型冷库等设施。鼓励探索“统仓共配”模式,整合零散物流需求,优化配送路径,降低进村成本。支持“田头智慧小站”建设,实现农产品从采摘到预制加工环节的无缝冷链衔接,守护从田间到舌尖的鲜度与安全。

  深耕乡土风味,打造适农“暖心菜”。企业应依托地方特色食材,打造蕴含乡愁记忆的地域菜品,推出符合农村饮食习惯的实惠套餐。严控配方,减少化学添加,以自然本味重建信任纽带。严格品质管理,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全链条追溯机制,完善从“农田”到“碗中”的透明化监管体系,确保村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培育消费市场,构建便捷“生活圈”。鼓励企业推出“惠民装”,降低农民消费门槛。增加预制菜的科学常识普及与选购指南,扭转认知偏差。将预制菜纳入乡村便民超市、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常备货架,配套简易加热设备,让家门口的热饭热菜触手可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