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产创新药爆发:政策资本双驱动,出海势不可挡
2025年5月29日,国家药监局单日批准11款国产创新药上市,7款为1类新药,覆盖肿瘤、内分泌等领域,创单日批准数量新纪录。
十年前,新药研发至上市周期冗长,审批流程复杂。申万宏源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新药平均审评时间长达数年。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创新药审批时间大幅缩短,2025年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迈入“30日”时代。
药审改革重塑了中国医药行业格局,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从仿制药到me-too式创新,再到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
眼下,中国创新药出海势不可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
政策、技术和资本同频共振,2015年7月22日“722核查风暴”开启了中国医药行业“史上最严数据核查”的序幕,也被视为中国医药产业由仿制向创新转型的分水岭。此后十年,中央和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形成覆盖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生态。
在监管端,政策不断迭代升级,支持创新药发展。今年6月1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在支付端,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推进,“商保创新药目录”逐渐向创新药倾斜。
政策端为创新药通关,打通“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但要想进一步驱动创新药发展,仍需资本大力支持。随着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的开放,市场化资金加速流入,为国内新药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不过,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热度急转直下,步入资本寒冬。本土创新药企苦熬周期,BD的兴起带动行业创新活力释放。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港交所,月均近2家。资本交易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跃上市申请达118宗,同比大幅增加,其中医疗及医药行业占比26%。
在政策与资本的赋能下,国产创新药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创新药获批数量激增。UmabsDB药物数据库显示,2024年,中国首次批准93种创新药,创十年新高,其中42%为国产创新药。
BD浪潮的掀起便是主要印证之一。据医药魔方今年7月最新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增加,仅中国医药相关交易就贡献总交易额近半数。以License-out模式为主的交易尤为火爆,中邮证券研报援引医药魔方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药BD交易中的项目数占比从2019年的3%跃升至2024年的13%,金额占比从1%提升至28%。
进入2025年,国产创新药更掀起出海热潮,对外授权交易额屡创新高。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三生制药,其与辉瑞就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达成高达12.5亿美元首付款的重磅授权交易。
多位企业受访者对时代财经指出,管线交易背后可能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短则2个月的顺利交易或者长达1~2年的博弈。中国创新药正经历新的变化,“全球化、差异化、可持续”将与中国创新药下半场共生,进一步从跟随创新走向源头创新。
和铂医药公司创始人王劲松博士告诉时代财经,未来十年,中国创新药企将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药的下一个十年,将是“全球化、差异化、可持续”的十年,而双抗/多抗、ADC、mRNA、CAR-T疗法等新兴领域将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热点。
多位投资人、律师以及企业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过往大家总会提出质疑,过去2至3年的交易,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具有可持续性。实际上,事实已经给出证明,它具备可持续性。目前,中国创新药进入了一个交易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创新药资产已然以不可逆的趋势融入了全球交易、商业化合作的一环中。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