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AI模型突破超材料设计极限
在航空航天、通信、能源等领域,如何处理多余的热量是业界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上海交大的一项最新发现,可借助人工智能(AI)让超材料设计突破“天花板”。
7月3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吕志和科学园,周涵教授介绍了团队前一天晚刊于《Nature》上的最新成果,团队在人工智能(AI)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构建了一个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能大批量生成热辐射超材料候选设计方案,并从里面“优中选优”。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外衣”就像穿了一件降温神器,在零能耗辐射冷却、电子器件热调控、人体热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传统设计方法费时费力,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设计方法。
周涵介绍,这一AI模型不仅能“发明”新材料,还能挑选出更适合大规模使用、成本更低的超材料。以双波段选择性超材料为例,该材料制备简单,可直接应用在常见物体的表面,就像给物体用上了防晒降温霜。此外,这种材料成本低、应用形式灵活,将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而这个想法最初诞生于2018年,此后,团队提取出30多种基础结构单元,开发了模型,为AI“喂”进足够的学习资料。
当算法确定后,通过数据积累获得了5万组数据样本,筛选出1500组优选方案,并最终选出四种典型材料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这些AI生成的材料不仅在性能上接近理论极限,而且能够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这1500组数据性能指标接近于极限性能了,我们为了验证机器学习算法的准确性,以及制备应用的可行性,最终从1500组模型里选出了典型的4种材料进行了制备。”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上述提到的4种针对特定应用的热辐射超材料,包括宽带热辐射超材料等。实际应用形式也涵盖了柔性薄膜、涂料、贴片等多种形式。他们在多种户外场景实测中,AI模型所设计的热辐射超材料均展现出优异的自降温效果。
谈及该成果对材料产业的意义,周涵解释,用AI未来可能会有一个井喷,出来的这些材料它的结构、机理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被报道过的。所以一方面AI给材料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会,另外也给专门研究物理机理方面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Nature审稿人对该项研究评价:“研究展示了关于利用机器学习设计与验证宽带超材料的杰出研究。”
除了周涵团队,本次成果团队还包括张荻院士团队等。周涵教授、张荻院士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肖诚禹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