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MWC:人工智能引领信息通信业新变革
人形机器人提笔挥墨、电子导盲犬精准探测障碍、无人机守护城市安全……在日前举办的2025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2025)上,人工智能为信息通信业打开了科技新天地。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88亿元,同比增长1.4%。电信业务量收保持增长,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应用不断推进,网络连接用户规模稳步增加。专家表示,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正不断拓展信息通信业边界,带来更多新增长。
为移动产业注入新活力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被称为信息消费“新三样”。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新三样”展区构建了一个科技感拉满的数字消费先锋区。
步入中国联通“AI赋能千行百业”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向装备制造行业的“AI智能助手”——中国联通装备制造大模型。基于此模型构建的设备智能运维系统,极大地帮助现场工程师提升故障排查效率。
联想集团个人超级智能体展位前人头攒动,这个新一代人机交互入口已全面登陆联想AI PC(人工智能电脑),此外,AI卷轴屏电脑、AI裸眼3D笔记本电脑等产品都吸引了不少观众试用体验。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会长白德伟表示,移动通信网络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中国是5G领域的全球领先者之一,并打算在人工智能领域复制这一成功。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京涛介绍,中国企业研发的大模型近年来取得了许多创新突破,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新范式。目前中国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上线提供服务。
“移动AI时代快速发展,为移动产业注入新活力。移动终端正从以APP为中心走向以智能体为中心,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华为常务董事汪涛说。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认为,在智能体AI的加持下,基于多模态、强推理大模型构建的智能体正在实现从创造到行动的跨越。
碳硅融合未来可期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能量和信息的融合创新是人类智能跃升的核心驱动。如今,AI正把能量和信息的融合创新推向更高维度,为人类点燃新的智慧火种,开启“碳硅融合”文明的无限可能。
随着AI技术能力、经济效益“两个规模效应”持续释放,AI在语言理解、图像识别、高效学习等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杨杰判断,在可预见的未来,以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等物理硬件为“躯体”,以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为“神经中枢”的硅基生命,即将迎来群体性涌现。
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机器人大展所长,吸引了众多目光。在智元机器人展台,远征A2手持毛笔,一笔一画写着“福”字;灵犀X2则给观众表演了一段太极拳。
中国移动展台,一只机器狗身背导盲杖,正牵引着一位视野被遮挡的演示者前行。这是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最新研发的项目——电子导盲犬。
中国联通展示了工业场景下的一系列具身智能产品,包括机械臂、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工业机械臂进行分拣后,产品先由人形机器人转运至四足机器人,再由四足机器人展开运输。
杨杰认为,硅基生命具备快速部署、无限复制等特性,未来,硅基生命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成为社会劳动力与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
数字基建进一步夯实
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介绍,早在2021年,我国就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448.6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3%;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9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0.8%。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认为,全球范围内,中国在5G商业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现有服务,还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实现5G-A覆盖,5G-A用户数超过1000万。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表示,随着5G-A/6G与AI等技术的融合,通信网络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推进从5G-A向6G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数智时代的价值倍增。
电信业历经近40年快速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期,面临增长挑战。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提出,电信运营商发展需要洞察变化,找到成长型需求、驱动增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