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奔私”浪潮再起,行业生态深刻变化

网络 2025-07-29 21:55:33
基金 2025-07-29 21:55:33 阅读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再次掀起“奔私”浪潮。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引发市场关注。据Wind统计,截至7月29日,年内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已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投奔私募或成为公募基金经理的重要去向之一。”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有863位,上半年收益均值为11.17%。

沪上一位公募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公募行业薪酬与费率改革的推进,行业正在重新洗牌。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影响不容忽视,这也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加速“去明星化”。

相继“清仓式”卸任

近日,安信基金连发12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宣布首席投资官张翼飞卸任其管理的全部9只基金并离职。张翼飞在安信基金任职13年,管理规模超300亿元,离职后或去往私募机构。

无独有偶,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翟相栋后续将卸任相关产品,或去私募机构任职。今年以来“清仓式”离任的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还有宏利基金王鹏、富国基金谢家乐和于洋等。

明星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例如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58%,其离职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赎回。

公募“去明星化”加速

被视为“顶梁柱”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公募基金公司面临规模波动与业绩考验。回顾公募行业基金经理离职周期,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次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今年5月,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行业再次掀起“奔私”热潮。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紧密绑定,公募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生态就此打破。

上述公募行业人士指出,当前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现象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流动。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从“牌照红利”迈向“能力竞争”阶段,个人IP的溢价逐渐衰减,而平台的价值愈发凸显。

私募赛道如何突围

公募基金失去“明星”的同时,基金经理也不再拥有平台“光环”。“奔私”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更高的平台资源和更强的分销能力,真正决定后续发展路径的,仍是基金经理自身的投资与组织能力。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共有863位,上半年收益位居前3的“公奔私”基金经理为:复胜资产陆航、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

然而,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后水土不服。中欧基金原知名基金经理周应波在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后,业绩表现并不乐观。中邮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转战私募赛道后,旗下产品业绩波动巨大。

一位公募机构人士称,离开公募的“平台研究红利”后,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未能及时拓宽能力圈,导致在私募领域面临诸多挑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