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费率改革:重塑行业生态,惠及广大投资者
2023年7月,公募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大幕。从主动权益类基金率先集中降费,到ETF、QDII基金、债券基金等多品类陆续跟进,公募行业的生态格局正悄然重塑。这场以制度优化为内核的费率改革,持续推动行业激浊扬清,为公募基金迈向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近两年来,基金产品端降费稳步推进。2023年7月,头部基金公司率先降低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截至今年7月10日,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年费率均已降至1.2%。公募基金的降费范围从主动权益类基金逐步扩展至更多品类,去年11月,多只宽基股票ETF集中降费。此外,今年以来百亿级债券ETF也跟进降费。2025年以来,QDII基金成为降费新焦点。
近期多只债券基金、货币基金、FOF也主动调低费率。从整体来看,当前已有超千只基金采用“管理费年费率0.15%+托管费年费率0.05%”的最低费率模式。在交易环节,公募佣金改革同样成效显著。费率下降直接惠及普通投资者,2024年因管理费和托管费下调帮助投资者节省费用超150亿元。
除了降低费率,基金产品端创新也在加速推进。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5月16日,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集中上报,5月23日即火速获批。截至7月10日,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中已有24只产品成立,发行规模合计为226.8亿元。
目前公募行业前两阶段的费率改革工作已全部落地,第三阶段的销售费率改革也箭在弦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今年1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降低公募基金的综合费率,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公募费率改革持续推进,有利于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基金的费率越低,其跑赢同类并长期存续的可能性就越高。”晨星全球基金研究主管Laura Lutton研究发现,无论在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低费率的基金更容易存活下来,并且业绩表现优于同类平均水平的能力也越强。(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