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法院发布证券虚假陈述纠纷风险防范报告

网络 2025-08-20 18:00:35
证券研报 2025-08-20 18:00:35 阅读

  8月20日,在建院七周年之际,上海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券时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上海金融法院建院以来共受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2.3万余件。

  发布会现场,上海金融法院发布《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对2018—2024年受理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12月,上海金融法院共受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18040件,标的总额为76.46亿元,原告以自然人为主。

  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单素华表示:“上海金融法院将进一步完善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年度发布工作机制,持续做好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提供更强司法支撑。”

  原告以自然人为主

  《报告》显示,上海金融法院2018—2024年受理的证券虚假陈述案件共涉及26956名投资者。从投资者构成来看,原告以自然人为主,占比高达99.74%,公司、有限合伙等机构投资者仅为69家,占比为0.26%。案件标的总额76.46亿元,投资者人均起诉标的额为28.36万元,呈现个案标的金额小、案件分散的特点。

  从虚假陈述类型来看,被诉发行人往往多种虚假陈述行为交织,其中涉财务信息类虚假陈述行为数量占比达1/3以上。其次为隐瞒关联交易。此外,不当披露预测性信息在被诉虚假陈述行为中也占据一定比重。

  从诉讼类型来看,多数投资者的诉请集中于赔偿投资差额、佣金及印花税损失等。与此同时,近年来,司法实践中还出现若干新类型争点,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板块的法律适用和损失核算问题等。

  除上市公司或其他发行主体外,投资者起诉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中介机构、帮助造假者等被告的数量自2022年起大幅增加。可见,虚假陈述民事诉讼“追首恶”“惩帮凶”的追责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单素华表示,证券市场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专业性较强。民事诉讼在证据调取、事实认定、责任认定等方面如何与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相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上述特征,上海金融法院在构建证券群体性纠纷解决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包括首创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等。

  提示五类纠纷法律风险

  针对司法实务中常见法律争议,《报告》根据被诉侵权行为主体,对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涵盖以下五大类:一是上市公司或其他发行人虚假陈述行为引发的纠纷;二是内部人员虚假陈述行为引发的纠纷;三是证券中介机构虚假陈述行为引发的纠纷;四是重大资产重组相对方及帮助造假者引发的纠纷;五是追偿权纠纷。《报告》基于上述纠纷类型和法律风险,分别对市场主体提出相应建议。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