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数据波动≠经济冷暖:从宏观视角看单月信贷变化

网络 2025-08-18 00:45:23
证券研报 2025-08-18 00:45:23 阅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根据前值(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计算可得,7月份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这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有观点认为,单月信贷负增长说明经济活跃度在下降。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将单月信贷数据变化与经济活跃度直接“划等号”的观点并不正确,应当从宏观视角全面审视单月信贷变化。

  其一,信贷数据不足以全面反映社会融资需求。社会融资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与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进而体现经济活跃度。但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构成中,除新增贷款外,还包括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项目。因此,通过社会融资需求窗口观察经济活跃度,应重点关注总量变化。

  实际上,尽管7月份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负,但当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项目增量出现较快增长,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规模增量仍超1万亿元。这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正通过直接融资与财政协同发力得到满足。

  其二,理性看待单月信贷的季节性波动。我国信贷增长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季度(尤其1月份)新增贷款通常较高,4月份、7月份、10月份则是贷款小月。此类波动犹如金融数据的“季节性呼吸”,并非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趋势性逆转。

  也正基于此,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强贷款均衡投放,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单月数据的扰动影响。

  其三,经济转型期需更关注信贷结构而非增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各产业对信贷的依赖度差异显著,重资产行业需求较高,但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成熟与经济转型升级,重资产行业的信贷需求自然回落。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这也意味着,信贷结构优化比增速变化更能反映实体经济转型实质。

  总之,观察信贷数据变化,要重点关注信贷供给是否与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动态平衡,是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而非以单月波动论断经济冷暖。(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