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新材料:引领空天时代新蓝图

网络 2025-07-29 01:10:26
证券研报 2025-07-29 01:10:26 阅读

  在人类探索宇宙、逐梦蓝天的征程中,空天时代正以磅礴之势呼啸而来。从国产大飞机翱翔于蓝天,到商业卫星发射频次不断攀升,空天领域对新材料性能提出了极致要求。航空航天新材料发展的每一次跃迁,都照亮了空天探索的前路,勾勒出崭新蓝图。

  “在航空航天产业中,材料是决定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的底层变量。”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兴表示,掌握下一代更轻、耐蚀、耐高温的结构材料,就拥有了重塑产业链的“金钥匙”。

  航空航天新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等特点,其中,复合材料最受重视。预计到2029年,全球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4285.41亿元。

  激活立体交通出行网

  “一代飞机,一代材料。”C919使用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7%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大等特性,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新材料。

  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也频频亮相于低空经济领域。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VTOL飞行汽车GOVYAirJet,整机结构90%采用碳纤维。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eVTOL载人飞行器V1500M,采用碳纤维机身之后,减重效果高达30%,续航提升40%。

  据StratviewResearch预测,eVTOL行业对全球复合材料的需求将在近年大幅增长,增长幅度约22.5倍。

  为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新材料正处于自主创新阶段,高端复合材料以及合金材料的国产化率日益提升,支撑国产大飞机、低空飞行器和商业火箭的批量应用。多家企业正在通过技术优化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开拓应用场景。

  今年7月份,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ZT7系列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已实现多年稳定批量应用。

  “未来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探索高性能、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王兴表示。

  增材制造市场空间广阔

  事实上,商业航天产业对于新材料的要求更复杂。王兴举例,火箭发动机温度高达2000度以上,意味着发动机材料需要耐高温的属性。

  近期,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顺利完成。此次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意味着应用于航天领域的高温合金材料逐步完成工况考核与工程化成熟度验证。

  同时,为了兼顾研发周期与经济适用性,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正应用于卫星结构、火箭箭体以及发动机部件。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星云一号”火箭搭载的“雷霆R”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国内较早采用3D打印技术打造的针栓式液氧煤油发动机。

  “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火箭企业突破发动机产能瓶颈。”王兴表示。中航证券预计,2025年至2030年期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增材制造市场空间约为105亿元至240亿元。

  随着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日新月异的跃迁,一个真正属于空天的时代正澎湃而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