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并购重组与研究业务协同发展新趋势
自2024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业务已成为券商寻求收入新增量的主要路径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券商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达44.42亿元,头部效应显著。中证协鼓励券商加大对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的投入,加强估值定价等问题研究。券商逐渐开始重视重构并购业务执行模式,理解“产业理解+金融工具运用”观念转变的内核。
整体来看,并购业务所需的研究虽与证券公司的研究所日常从事业务有差异,也多有交集,可以借鉴、参考、应用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少受访券商认为,研究业务要从辅助支持提升到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重构券商的并购业务执行模式。研究业务通过价值发现为并购重组业务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支撑,提升并购重组执业质量。
正是这种协同的价值,在政策与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新“国九条”明确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提升竞争力,中证协则要求券商强化并购估值定价研究。从实践成果看,协同效应已实现“可量化”。比如国联证券通过设立半导体行业组、构建产业链资源库,2024年促成5单半导体并购交易,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0%。
广发证券成立了公司直属管理的产业研究院,专注于研究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服务政府、企业客户,对内部与投行等业务部门更好协同,成立以来为诸多政府、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提供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高质量服务,也为投行业务,包括并购业务的开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可以看到,随着头部券商的生态整合到中小券商的垂直深耕,一场围绕“产业研究+并购服务”的转型有望在全行业铺开。券商执行并购项目的流程可初步划分为前期尽调、方案设计、材料申报与监管沟通、后期整合等几个阶段,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标的财务模型搭建、估值区间测算等工作。
投行业务与研究业务分属买方、卖方,并购业务还涉及内幕信息,有严格的防火墙管理制度。并购业务的开展需要研究业务更深入更广泛更长期地支持,同时也能够给研究业务提供更多客户资源和案例参考。从长期看,投行与研究所就产业变迁、行业图谱、公司成长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当有更多更直接的互动。
从模式细节角度来看,券商认为,研究业务对并购重组的赋能,应该突破传统“提供报告”的范畴,形成从标的挖掘到整合落地的全链条支撑。产业趋势研判与标的精准筛选是第一步,研究团队通过绘制细分领域产业链图谱,识别上中下游技术依赖、供需缺口等价值洼地。
超越财务数据的价值发现则是更深层的赋能。研究团队不仅进行业务与技术尽调,更聚焦管理层文化匹配度、协同场景设计等“软因素”。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不同规模券商的协同模式呈现显著差异。头部券商业务协同更重视挖掘并购重组项目的深层价值,而中小券商更重视对区域或细分领域的深入理解。
财达证券正在推进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通研究数据共享、公司尽调流程协同、交易进展跟踪等关键环节,形成从研究洞察到交易执行的闭环流程。广发证券认为,如果以研究先行,对特定行业深耕布局,与投行、投资协同打通,打造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应当是中小机构建立差异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研究+并购服务”将带来明确的收益和风险降低,这体现在有助于提升资产定价与撮合效率估值分歧弥合。国联民生证券已有收效,设立半导体行业组,引入技术顾问构建产业链资源库,2024年促成半导体领域并购交易5单,标的匹配精度提高50%,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0%。
协同模式正迎来新机遇,也面临多重挑战。机遇主要来自“服务链条延伸”与“多层次市场增量”。挑战则集中在“跨市场能力”与“人才短板”。券商并购重组业务团队与研究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主要障碍包括激励与考核机制、系统割裂、专业认知的差异等。
国联民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公司认为券商应着力进行两方面的转变:重构考核机制,建立人才轮岗机制,客户服务升级,优化协同工作流程和组织机制。面对机遇与挑战,券商的布局方向已逐渐清晰:研究业务需从“辅助支持”升级为“价值创造核心”,协作机制要从“个人联动”转向“平台化作战”。
财达证券也提供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建立产业跃迁监测框架,二是不断丰富并购策略工具箱,三是研究团队持续强化产业演进预判能力等。券商并购重组与研究的协同,已不仅是“增收手段”,更是适应经济转型、构建行业新秩序的必然选择。
(文章来源:财联社)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