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制造从追赶走向自主可控的发展史。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跃居全球第一,彼时,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仅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引领者的转变,中国工业机器人仅用了10年时间。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政策与技术共振之下,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答案。
以创新开辟增长空间
工业机器人指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2013年以来,在政策推动下,国产机器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10年增长超15倍。
去年7月份,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出海”寻找新市场,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Wind数据显示,以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为主力的“新型工业化”板块中,49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码。在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照生产基地,协作机器人正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针对性场景训练。柔性化也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深圳市智哥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展出的柔性化管道焊接系统运行场景,顺应了当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兴起。
技术创新大大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企业开始突破船舶、航空等高壁垒领域,以及3C、汽车等复杂装配场景。此外,多家企业纷纷尝试技术迁移与跨界布局,以探索更多利润空间。
积极“出海”谋增量
在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四足机器狗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围观。当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正积极“出海”拓展增量市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55.4%。
“海外市场一般具备更高的付费能力,但同时对于机器人品牌、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对此,我国企业正探索多元“出海”路径: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德国库卡获取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和高端客户资源;汇川技术等企业将产品组成“智能工厂打包套件”抱团“出海”;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售后和运维团队。
政策端也将机器人企业“出海”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可以预见,在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将真正实现从“量的狂飙”到“质的突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