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券商监管升级:严惩违规,净化市场

网络 2025-07-07 08:10:29
证券研报 2025-07-07 08:10:29 阅读

  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升级,券商行业成为重点规范对象。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梳理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和各地证监局网站发现,上半年监管部门针对64家券商累计开具超200张罚单,涵盖经纪、投行等核心业务领域,以一案多罚、重罚关键责任人、全流程穿透监管为特征的严监管体系已基本成型。

  罚单呈现出“一案双罚(多罚)”成为常态的显著特征。6月27日,浙江证监局针对中信证券相关违规行为连开三张罚单。从业人员吴某某在绍兴分公司任职期间,存在为客户提供投资知识测试答案、返还业绩奖励等多项违规操作。不仅吴某某本人被责令改正,中信证券绍兴分公司及浙江分公司也因内控不力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这种‘机构+个人’双罚制,打破了以往只惩处个人或对机构‘轻拿轻放’的局面,对整个行业形成强有力的警示效应。”

  与此同时,上半年,针对券商公司治理“关键少数”的处罚案例明显增多。国都证券原总经理杨某某违规持有“成大生物”股票,被北京证监局处以15万元罚款;湘财证券前总裁孙某某,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被重庆证监局罚没1842.29万元,并被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投行也呈现出穿透全链条监管模式。3月28日,证监会对6家券商投行业务开出9张罚单,华林证券在个别项目中暴露出尽职调查浮于表面等问题;浙商证券则因质控现场核查走过场等,被监管部门严肃问责。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投行业务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穿透式、全链条监管要求券商必须重构投行业务流程,确保为资本市场输送‘优质资产’。”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罚单发现,2025年投行业务依旧是违规行为“高发地”。今年5月,中信证券、国投证券因违反上市公司再融资分类审核机制适用规定,被上交所分别予以监管警示。

  2025年以来,监管趋严倒逼券商投行内控升级,现场检查比例显著提升。一位大型投行资深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对投行业务的执法趋严,长期将推动行业形成良性发展生态。”

  该投行人士进一步分析,严监管对投行业务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四大维度。公司内部质控与内核部门对保荐项目的核查要求显著提高,签字保代需平衡项目风险与收益,基层核查压力陡增,严重违规行为将面临暂停保荐资格等处罚。

  与此同时,经纪业务中的从业人员违规炒股问题屡禁不止,成为另一大“重灾区”。1月,华源证券山西分公司朱某某因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被山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5月,中信证券李某某、华泰证券邵某因违规炒股,分别被罚没426.27万元、107.57万元。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佳分析称,“员工守法意识淡薄、券商内部管控漏洞、违规成本相对较低,是此类违规行为屡现的主要因素。”他建议,“券商应强化员工合规培训,监管部门则需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

  证监会明确表态,将持续坚持“追首恶”“惩帮凶”原则,通过加大追责力度,压实中介机构主体责任,引导行业审慎执业。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指出,监管部门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主线,旨在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6月,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重点突出“打大打恶”导向,优化评价结果下调手段,进一步强化监管惩戒与风险化解效能。

  对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称,“通过‘打大打恶’导向,优化评价结果下调手段,以及适当调整扣分分值设置,可以有效震慑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市场公平性,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