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迎发展机遇,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

网络 2025-11-11 07:50:27
股市要闻 2025-11-11 07:50:27 阅读

  11月10日10时41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现了强大的航天实力和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为航天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地方层面,广东、山东分别印发相关政策措施,均提到将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若按25%增速,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展现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态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卫星已经进入批量化发射阶段,同时,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新型号火箭也计划于年内完成首飞。这将充分补充国内火箭发射资源,解决火箭发射成本高、频率低等问题,加速低轨卫星组网进程。商业航天产业即将进入持续落地期,招标进度和发射密集度等都将实现大幅提升,有望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新机遇。

  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加码布局。上海霍莱沃电子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商业航天领域订单高速增长,已与国内多家主流卫星制造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公司卫星制造客户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单个客户的价值量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卫星测量系统方面的产品线拓宽。

  浙江臻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将充分受益于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及特种领域信息化率和国产化率提升,公司作为国内商业宇航级器件的开拓者,抗辐照电源低成本供电解决方案、低成本单粒子保护方案等产品年供货超十万颗,广受相关客户认可。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布局商业航天业务,需直面“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多重挑战。公司不仅要承担航天器研发、发射设施建设等动辄数十亿元的前期资金投入,还需应对技术迭代快、太空环境复杂等带来的风险。从技术攻关到形成规模化盈利往往周期较长,这对企业的资金储备、技术沉淀和长期战略定力都是较大的考验。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