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数据转正:消费市场与宏观经济的新动向
金融投资报评论员刘柯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2%,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CPI数据在猪肉价格创近几年新低的背景下出现上涨,引发市场关注。在分析消费市场时,CPI数据是重要的经济风向标。
对于CPI数据上涨的权威解释,是“扩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叠加国庆中秋假期带动”。对于这个解释,背后有两层解读:第一是国庆中秋假期的临时带动,不具备持续性;第二是扩内需,这就要剔除掉猪肉价格这个比较大的CPI构成因素,转而理解为“反内卷”措施初见成效,部分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
梳理CPI的构成比重可以看到,猪肉价格就占2.5%左右,是最大的单一价格影响因素。最近一段时间,猪肉价格走势持续低迷,即便有国庆中秋大假的消费旺季,其价格也创出了四年新低。10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6%,对CPI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拉低了指数约0.23个百分点。
所以,我们观察分析CPI指数,更有意义的是分析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指数。这个指数主要是由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构成,包括家用器具、家庭日用杂品、通信工具、服装等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以及医疗服务、家庭服务、文娱服务(如旅游、住宿)、交通服务等。
直白点讲,就是看工业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比如,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增长了0.1%,虽然同比仍然下降了2.1%,但降幅较上月收窄了0.2个百分点,并且是连续3个月出现收窄。PPI环比数值的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等价格环比增速的回升。值得关注的是,在“反内卷”措施与居民终端消费需求回暖的共同作用下,通信电子、纺织、造纸等中下游行业价格环比增速有所回升。这些行业也是直接体现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行业领域。同时也不难看出,长假因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上述消费电子叠加旅游住宿和交通等领域,都是拉动10月份CPI的重要指标。
CPI数据转正的意义在于提振市场信心,可以从市场端反向促进消费需求。温和的CPI上涨数据一直是行业内比较看好的经济增长指标,因为它可以理解成物价温和上涨,企业利润率回升,消费市场转暖,从而带动投资需求增长和宏观经济指标的整体良性上升。在宏观经济层面,CPI的温和上涨往往预示着经济活力的提升。
在CPI数据转正的刺激下,周一A股市场的表现更为直观。大消费板块在沉寂许久之后表现活跃,成为当天为数不多的亮点,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科技板块下跌对指数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0月份有大假因素对消费领域的刺激,但11月和12月这一因素将不再出现。那么,未来CPI会不会再度出现波动,这还需要观察。
从市场本身的角度看,除了海南离岛免税算是一个实质性利好之外,传统大消费板块似乎还缺乏一个清晰的拐点。因此,要想CPI能持续回暖,还需要新的消费业态和场景来支撑,这也是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的用意所在。只有科技附加值高的新消费场景和新业态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刺激市场的增量需求,这样才可能出现新兴产业消费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才是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