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2025年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此举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本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完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管制度,从任职、履职、离职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督促董事高管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强化公司治理监管。二是健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薪酬管理制度,规定董事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个人业绩相匹配,促进董事高管和公司更好实现利益绑定,提升治理效能。
三是规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严格限制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审议责任、决策要求,维护市场公平。四是做好与其他规则的衔接。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完善公开征集股东权利以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职责等规定,提升规则协调性。

来源:中国证监会
一、新规落地,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场被业内称为“系统性大手术”的修订,直指A股市场三大沉疴:“内部人控制”问题,即董事、高管可能不为股东利益服务,而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一股独大”下的利益输送问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上市公司视为“提款机”,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方式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激励约束机制扭曲问题,薪酬与风险、业绩脱钩,“旱涝保收”,甚至“业绩越差,薪酬越高”的怪象偶有发生。正如南开大学田利辉教授所言,新规通过“关键少数”全周期管理,推动公司治理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合规”,提升治理水平。
二、三大监管利剑:穿透治理乱象的核心抓手。(一)针对董监高的任职、履职到离职的全周期监管制度。新规构建了“任职—履职—离职”的全链条监管闭环,任职端严把入口关,要求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对候选人资格进行前置审核并披露意见,杜绝“带病上岗”;履职中拧紧“责任阀”,明确董事决策前需“充分收集信息、谨慎判断”,对同业竞争、商业机会利用等行为强化披露要求;离职后保留追责权,要求聘任合同中明确离职后追责条款,即便高管离职,若任职期间埋下风险隐患,仍需承担责任,公司需要进行审查,并且安排追偿追债,这针对的正是此前部分高管在公司“爆雷”前精准辞职、金蝉脱壳的乱象,强化监管力度。
(二)将管理层的利益和上市公司真正绑定。在上市公司治理的诸多痛点中,“业绩惨淡与高管高薪并存”的现象,长期以来被投资者诟病为“制度漏洞下的利益失衡”。而此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薪酬机制的重构,恰恰通过“金手铐”的激励绑定与“杀威棒”的约束震慑,直击这一核心矛盾。一方面,新规将“绩效绑定”纳入刚性要求:明确规定董事、高管的绩效薪酬占比不得低于50%,且大力鼓励递延支付模式。这意味着高管的薪酬不再是“旱涝保收”的固定收益,而是与公司短期经营业绩、长期发展潜力深度挂钩的“浮动收益”——若想拿到高薪,不仅要确保当期业绩达标,更需为企业长期价值增长负责,从根源上避免“为冲高短期股价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从薪酬结构来看,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与中长期激励的组合设计,进一步强化了“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并重”的导向,其中绩效薪酬占比原则上需超过基本薪酬与奖励薪酬总额的50%,让“业绩说话”成为薪酬分配的核心逻辑。另一方面,新规通过“透明化要求”与“追责机制”,为薪酬分配装上“安全阀”。在信息披露层面,若上市公司出现“上一年度由盈转亏”的情况,而高管平均绩效薪酬未相应下降,公司必须公开披露具体原因,接受市场与投资者的监督,杜绝“业绩下滑却薪酬照涨”的暗箱操作。更具震慑力的是“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建立:一旦公司发生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等行为,即便相关高管已领取绩效薪酬,也需被追回。这把“杀威棒”直接击中了违规行为的利益动机——以往“造假获利、离职脱身”的侥幸心理彻底失效,违规成本远超潜在收益,倒逼高管团队敬畏规则、坚守诚信。可以说,此次薪酬机制改革,既是对“公司亏损而高管高薪”这一市场长期关切的直接回应,更通过“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制度设计,推动管理层从“只关注短期业绩”转向“与公司风险共担、与长期发展同行”,为上市公司治理注入了更具公信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治理体系。
(三)规范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行为,捍卫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整体利益。为保障上市公司独立性,新规给控股股东戴上“紧箍咒”:同业竞争设限精细化:从“原则禁止”转向“严格限制重大不利影响”,非重大同业竞争需充分披露。这既兼顾了大型集团的现实需求,又通过透明度提升让中小股东参与监督。完善关联交易的识别和披露的要求,斩断利益输送的渠道。捍卫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最新修订版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落地,更关键的是,其与《证券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新规的深度衔接,让整个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形成了“一致性合力”——这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查漏补缺,更是为A股迈向健康发展新阶段铺设的“制度基石”。A股真正需要的,是能筛选出“真实成长、有效治理”优质标的的制度环境。当上市公司不再把资本市场当作“套现工具”,而是以治理准则为约束,将业绩增长、股东回报、社会责任纳入长期发展目标;当资本不再追逐短期炒作,而是愿意陪伴优质企业共同成长——这样的市场,才能摆脱“牛短熊长”的循环,真正走向长牛、慢牛。当这些治理准则落到实处,将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透明度。一个由优质、可信赖的公司组成的市场,自然会增强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吸引更多着眼于长期价值的资金,从而为市场走出“牛短熊长”的怪圈奠定微观基础。唯有持续完善制度体系,让监管更精准、治理更透明、利益更均衡,才能让A股成为广大投资者分享国家发展红利的“沃土”,这才是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方向,也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期待的未来。(《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