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科技”驱动增长 沪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亮点解析
来源:上交所发布
“消费+科技”驱动增长——沪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亮点(沪市增长)
截至2025年8月30日,沪市上市公司完成2025年半年报披露。数据显示,随着政策效应释放,消费筑基、科技引领的增长动能日渐清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呈现更均衡、可持续的新格局,沪市经济(沪市增长)活力持续释放。
一、业绩增长向新向实
2025年上半年,沪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4.68万亿元,同比微降1.3%;净利润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季度间保持上升势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6.1%、0.1%。中期分红再创新高,408家沪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红,现金分红总额达55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实体企业研发投入合计4326亿元,同比增长1%;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841亿元,同比增长6%,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13%,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从业绩增长的贡献度看,制造业基本盘稳固,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9%、7.1%。新兴产业势头更劲,电子、通信、医药生物等产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5%、6.5%,近五年新兴产业营收占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比重从39%增长至49%,利润占比从33%增长至50%,成为经济增长(沪市增长)新亮点。
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渐成新引擎
以科创板为依托,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逐步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集成电路公司已增长至138家,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全环节产业链,上半年营业收入合计2466.75亿元,净利润合计18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7%。生物医药企业合计营收2511.09亿元,净利润318.62亿元,同比增长1%、14%。科创板已成为继美国、香港之后又一全球主要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
集成电路行业实现“全链条增长”。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头部晶圆制造企业保持满产运行,中微公司等半导体设备企业订单充足,瑞芯微、泰凌微等9家芯片设计企业盈利同比翻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渗透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寒武纪从上市初期连续多年亏损,到成功实现三季度连续盈利的拐点;海光信息的高端处理器产品涉及的新兴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逐渐增多,带动上半年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
生物医药行业步入商业化收获与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创新药企业频创行业里程碑,上半年共推进17款1类新药国内获批上市,完成20单出海BD交易,潜在交易总金额超264亿美元。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上半年收入突破百亿元,成为首个跻身全球药品销售额TOP50的国产创新药。
三、消费扩容提质
消费潜能持续释放,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消费行业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2%。“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汽车行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30%。家电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0%,海尔智家线上、线下市场份额双第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
基础消费稳健增长,新型消费加快崛起。东鹏饮料上半年电解质饮料收入同比增长214%,茶饮料、咖啡等新品类快速增长。悦己消费、精神消费与IP消费等新型消费不断出圈,影石创新推出的全景相机X5等新品持续热销,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51%;上海电影在上影节期间发展电影生态经济,上半年累计实现院线票房22.12亿元,同比增长26%。
四、传统产业求新求变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极。沪市钢铁、机械设备等行业以技术创新突破“内卷式”困局,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净利润同比增长235%、21%。宝钢股份汽车板、硅钢等高端产品占比超60%,在取向硅钢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南钢股份上半年先进钢铁材料毛利占比达46.67%,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中创智领打造全球煤机行业首座灯塔工厂,生产效率提升200%;三一重工构建“智能大脑”的全流程数字化制造作战平台;杭叉集团自主研发的“面向复杂场景无人驾驶叉车安全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助力国产无人驾驶叉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外贸出口韧劲十足
上半年,830余家沪市制造业公司合计实现海外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民营企业海外收入规模突破7400亿元,同比增长6%,已成创新出海主力军。多元化海外市场拓展外贸增长空间,小商品城重点发力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国中车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突破990万人次,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
技术创新迭代撬动增量国际订单。华友钴业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中国三元正极总出口量的57%,超高镍9系产品出货量占比提升至六成以上;移远通信以5G、智能座舱等模组为基石,为全球海量终端客户提供入网能力,上半年境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
六、ETF产品扩容增类
增量资金借道ETF加速入市。截至8月底,沪市ETF规模超3.7万亿元,境内占比超七成,5只产品规模超千亿元。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入超3500亿元,沪深300、中证A500、上证180ETF等重要宽基ETF成为机构投资者重要的长期配置工具。与此同时,沪市ETF产品也加速提质扩容,上半年新上市ETF共96只,募集规模合计788亿元。
科创板指数产品引导长钱向“新”集聚。今年以来,科创板共推出科创综指、科创民企等7条指数,指数总数已达32条。截至8月底,科创板已上市ETF共93只,总规模达2876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近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8%。
七、案例推动政策落地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沪市新增资产重组单数达378家次,同比增长23%,其中重大资产重组新增55家次,同比增长224%,合计交易金额超1600亿元。“科创板八条”推动产业整合成并购重组主线,自发布以来新增产业并购超130单,已披露交易金额超400亿元。头部公司产业链整合提速,芯联集成发行股份购买芯联越州交易已注册生效并完成标的过户,成为首单落地的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重组交易。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