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Jetson Thor发布:物理AI新大脑,引领机器人实时交互革命
英伟达“新大脑”Jetson Thor如期赴约,开启物理AI新时代。美东时间8月25日,英伟达宣布,专为物理AI设计的Jetson Thor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和量产模组Jetson T5000正式发售,该机器人计算平台相比前代大幅提升,AI算力为前代的7.5倍,能效为前代的3.5倍。开发者套件起售价3499美元,购买1000片以上量产模组的单价为2999美元。

英伟达称,超过200万开发者正在使用英伟达的机器人技术栈,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已经率先使用Jetson Thor。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Jetson Thor带来了计算能力的巨大飞跃,赋能机器人更强的敏捷性、更快的决策制定以及更高的自主水平,这对于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导航与交互至关重要。”
强化机器人实时推理能力
机器人需要依赖丰富的传感器数据与低延迟AI处理能力。运行实时机器人应用,需强大的AI计算能力和内存,以处理多个传感器的并发数据流。英伟达称,“新大脑”Jetson Thor解决了机器人技术中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使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及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智能的交互。

Jetson Thor专为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打造,支持所有主流AI框架与生成式AI模型,能够实现实时推理,这对于人形机器人、农业、手术辅助等高性能物理AI应用至关重要。官方参数显示,Jetson Thor系列模组可提供高达2070 FP4 TFLOPS的AI计算性能和128GB显存,功率可配置在40W到130W之间。与英伟达AGX Orin相比,Jetson Thor系列模组的AI计算性能提高至7.5倍以上,能效提高至3.5倍。
数据显示,Thor能在200毫秒内给出第一个token响应,每秒能生成超过25个token,这对机器人实现实时交互至关重要。背后支撑在于,Jetson Thor通过Jetson软件栈优化,可满足实时应用对低延迟与高性能的需求,且支持所有主流生成式AI框架与AI推理模型,实时性能优势显著。这些模型包括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等通用模型,以及Isaac GR00TN1.5等机器人专用模型,开发者可轻松在本地开展模型实验以及运行推理。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Jetson Thor专为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打造,助力他们构建可与物理世界交互、甚至改变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系统。”这款全新的机器人计算机将成为科研与工业领域机器人系统的“大脑”。除人形机器人外,Jetson Thor有望为各类机器人应用提速,包括手术辅助机器人、智能牵引车、配送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及视觉AI智能体等。
头部机器人企业已“试用”
根据英伟达披露的数据,多家全球头部机器人企业已经采用Jetson Thor驱动下一代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深耕30余年、打造过多款机器人的“老牌选手”波士顿动力,正将Jetson Thor集成到其人形机器人Atlas,这将让Atlas得以在设备端搭载此前仅服务器才具备的计算能力、实现边缘端AI工作负载加速、高带宽数据处理及大容量内存支持。
新一代“独角兽”企业人形机器人企业Agility Robotics,已经在其第五代机器人Digit使用了Jetson,并计划将Jetson Thor作为第六代Digit计算核心。这将进一步提升Digit的实时感知与决策能力,支持日渐复杂的AI能力及行为需求。Digit已经实现商用,可在仓库与制造环境中执行堆叠、装载及码垛等物流任务。Agility Robotics首席执行官Peggy Johnson表示:“Jetson Thor提供的强大边缘处理能力将把Digit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其实时响应能力,其功能也将拓展至更广泛、更复杂的任务领域。借助Jetson Thor,我们能将最新的物理AI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优化客户仓库与工厂的运营效率。”
国内方面,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已经率先使用Jetson Thor。优必选介绍,其在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上率先部署NVIDIA Isaac Sim及Jetson AGX Thor,该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备自主换电能力的人形机器人。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鹤表示:“银河通用通过打造能够高效、精准执行特定任务的机器人,推动具身智能在真实场景中的发展。采用Jetson Thor后,我们的G1 Premium在运动速度和动作流畅性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提升,我们渴望在VLA大型模型中释放更强大的潜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等待“ChatGPT”时刻
人形机器人近两年热度陡增,但目前尚未看到产品大规模铺开的明确时间节点。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谈及当前的技术障碍,王兴兴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模型。“现在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来说,AI模型完全不够用,这也是限制当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最大的卡点。”谈及硬件,他表示,很多人可能会怀疑是不是硬件不够好或者成本比较高,从技术层面或者纯AI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硬件完全够用。“当然还不够好,要持续进步。”
“目前机器人大模型类似于处在ChatGPT出来前的一到三年。”王兴兴称。如果有一天,带一台机器人到一个它此前从未去过的环境,随便给它一个指令,譬如“把这瓶水递给某位观众”或“帮忙整理一下这个房间”,它就能顺畅、自主地完成任务,那时就接近机器人的“GPT时刻”了。不过,相较于业界对于机器人数据不足的担忧,王兴兴反倒认为,应该把AI大模型、具身智能的研发突破视为机器人行业实现进阶的关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则认为:“我们应该能够为整个具身智能产业去快速积累大量真实数据,2年内有希望达到现在语言大模型所应用的规模,真正带来具身智能GPT涌现时刻。”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