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回暖,可转债打新人数激增82万,估值中枢有望抬升
随着A股市场持续震荡上行,资本市场情绪显著回暖,增量资金加速入场,可转债市场(A股市场)成为资金追捧的新热点。
记者观察近期可转债打新情况发现,在市场赚钱效应的带动下,可转债打新人数迅速增加,短短两个月时间,新增打新投资者突破82万户,总参与数跃升至870万户以上,可转债投资(打新)热度持续攀升。
可转债打新人数迅速增长的背后,既是资本市场回暖的缩影,也是投资者对权益市场信心大增的生动写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无论是权益市场还是转债市场行情显著回暖,吸引了不少新投资者涌入,增加了打新的热情,可转债市场(A股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
打新人数激增82万
8月21日,金达威发布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网上发行中签率及优先配售结果公告,公司此次发行1292.39万张可转债,发行总额为12.92亿元。
其中,原股东优先配售金威转债总计为1079.08万张,即10.79亿元,占本次发行总量的83.49%。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的金威转债总计为213.32万张,即2.13亿元,占本次发行总量的16.51%。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此次发行可转债,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有效申购数量为871.10亿张,若以每户申购限额最高1万张估算,约有871.10万户投资者参与了申购。
今年6月18日,无锡振华公布锡振转债中签率情况时,参与锡振转债申购的户数约为789.01万户。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转债打新投资者已增加约82万户。
可转债打新投资者激增,与近期市场行情息息相关。行情数据显示,今年6月,上证指数上涨了2.9%,7月的涨幅攀升至3.74%,8月以来的涨幅进一步扩大至5.54%,A股市场(可转债市场)迎来增量资金。
可转债打新人数激增也是近期A股市场增量投资者入场的写照。上交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2025年前7个月,A股累计新开户数已达1456.13万户,同比增长36.88%。
从资金流向观察,融资余额数据显示杠杆资金热情高涨。截至8月20日,A股融资余额达21329.69亿元,较今年5月末增加了逾3400亿元。
打新赚钱效应显著
近期,可转债新券上市表现抢眼,成为吸引增量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可转债市场(A股市场)赚钱效应凸显。
比如,7月28日上市的伯25转债,上市首日上涨29.01%,在随后的交易日中,该转债价格持续攀升,并在8月21日盘中突破150元/张,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50%。

今年7月25日上市的广核转债上市当天实现30%上涨,随后该转债的价格持续震荡攀升,8月21日成功突破140元/张,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40%。

值得一提的是,伯25转债、广核转债等新券上市后接连上涨,其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均比较高。截至目前,伯25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达43.88%,广核转债的转股溢价率达39.26%。
对于近期转债新券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财通证券固收团队认为,转债新券估值拉高,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当前转债老龄化严重,投资者在整体市场定价上比较克制,但新券剩余期限长,定价更能突破极限。
2.从持有人数据7月表现来看,基金转债持有规模大幅增长,这部分新进入的资金或是本轮新券估值提升的推手。
财通证券固收团队表示,新券估值或还有空间,但当前位置上新券的赔率或有所下降。择券层面,转债价格中位数近期突破130元/张,从全年的低价转债表现来看,机构对低价、中低价转债的偏好或还会延续,关注当前120元/张以下,甚至125元/张以下,在“反内卷”/科技等方向有beta(相对于整体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的转债。
A股整体估值中枢有望继续抬升
新上市的转债接连走高,预示着投资者对后续权益市场持乐观态度,并赋予转债新券较高的时间价值,可转债市场(A股市场)前景看好。
一般情况下,在市场行情向好的背景下,新券上市时,剩余期限较长,期权价值较高,投资者愿意为这一潜在收益支付溢价。而2025年以来,转债市场规模持续收缩,供需失衡下,新券成为资金争抢的对象,推动估值不断上行。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行情,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首席策略投资官方磊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上证指数持续突破和股市赚钱效应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将持续上行,场外资金对A股市场的关注度提升,场内充裕的流动性带动股市估值重估,并出现正循环迹象。
在居民存款“搬家”和外资再平衡交易背景下,方磊预计,股市场内流动性仍将继续保持充裕,A股整体估值中枢有望继续抬升,股市尚未出现明显风险,各个板块都应该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可转债市场(A股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中欧瑞博表示,在国内存款利率和债券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已经有限的背景下,股市对居民的吸引力则相对上升,虽然目前还未形成热潮,但该趋势正在形成。随着赚钱效应的加强,股市对场外资金的吸引力会继续上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