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后续:行业生态与监管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吴瞬
在今年外卖补贴大战以及监管部门约谈之后,8月1日,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外卖平台纷纷发布公告,宣布将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不过,证券时报记者近期调查和实际体验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平台推出高额补贴,有一些甚至是“19减18”等极为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
对此,不少商家和专业人士均表示,这是对外卖和餐饮行业生态的长期破坏。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叶韦明表示,不正常的高额补贴对实体餐饮的冲击集中体现为从利润侵蚀到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
线上线下价格依旧失衡,“外卖圈的大战结束了,单少了很多。”近期,记者在深圳走访不少外卖配送员了解到,自8月1日三大平台宣布不再“内卷”以来,外卖配送员们的订单量显著下滑。
虽然外卖补贴大幅减弱,但证券时报记者发现,目前餐饮行业的线上线下价格依然显著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三大平台发布的“不内卷”公告中,有平台似乎为自身后续做高额补贴留了空间。
在宣布大规模高额补贴“停战”之后,部分外卖平台为何依然会如此“疯狂”?叶韦明指出,其中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补贴成本转嫁机制。
刘军则向记者展示了他店里的一些低价订单,商家实际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商家承担的补贴成本是平台的两倍多。刘军继续表示,他线上外卖店铺中有一些“36减18”的优惠券,在这18元的补贴中,由商家承担了12元,平台承担了6元。
这场外卖补贴大战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影响短期内恐难以结束。浦银国际的调研显示,目前线上平台促销力度依然高于价格战之前。
而对于监管部门应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平台遵守规定,遏制这种不理性竞争,叶韦明表示,关键要破除算法黑箱与责任模糊两大痛点,推动监管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穿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