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重拳整治信披违规,多公司被立案调查
7月26日,证监会重拳出击信披违规,威创光电、瑞贝卡等5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55家上市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立案,9家上市公司及58名高管被罚,合计处罚1.106亿元。
监管处罚范围更广,力度增强,不仅缩短了从立案到处罚的时间,而且同步追查实控人、董监高及中介机构的责任。处罚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是*ST苏吴,因财务造假等被罚款合计3050万元。
与此同时,阳煤化工、骑士乳业等多家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证监会查明,阳煤化工原控股股东华阳集团占用其资金,构成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最终领400万元罚单。
专家表示,目前信披违规“造假手段花样翻新”,如通过特殊目的实体进行表外融资和利润操纵,大数据造假等。尽管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但监管层调查效率也进一步提升。
相较于2019年“顶格罚60万”的时代,当前处罚力度虽提高,但还不足以完全扭转“收益>风险”的造假动机。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执法的全面性与持续性,提高违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对上市公司处罚的同时,还同步追究实控人、董监高及中介机构责任。现在,立法层面推动修订《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大幅提升了罚款上限,处罚逻辑从过去的宽松转变为现在的严惩。
2025年已有多家公司因重大信披违规而被强制启动退市程序。专家指出,退市风险对遏制财务造假冲动有震慑作用,但目前仅靠现有退市标准,难以完全有效遏制造假冲动,退市标准需要进一步优化。
随着退市新规下退市公司数量增多,监管“一追到底”严查退市前违规。证监会通常负责查办重大、跨区域或影响恶劣的案件,不断强化对中介机构责任的追究。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