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行业面临量产瓶颈与融资热潮

网络 2025-07-29 01:15:23
股市要闻 2025-07-29 01:15:23 阅读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路上加速前行。特斯拉CEO马斯克近日宣布,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3版原型机,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同时,近期国内不少涉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迎来投资,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之一。

  然而,行业正面临量产瓶颈与商业化落地的双重考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汪镭表示,头部企业频获投资,而中小厂商仍在生存线上挣扎,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难度仍较大。国内企业应将研发创新与商业应用深度结合。

  融资额屡创新高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不断吸金。据IT桔子数据,截至7月28日,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已经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其中,头部企业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仅今年7月份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就迎来多起大规模融资事件。智元创新获得战略投资,成功跻身科创板。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10.37亿港元。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披露,公司连续完成Pre-A++轮与A1轮融资,总额近10亿元。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商业化规模落地初期,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初具规模,甚至开始盈利。”锐嘉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王欣宇坦言。

  王欣宇认为,资本更青睐具备“具身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壁垒的团队。除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头部企业也跨界“参赛”。

  首程控股有限公司附属公司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完成对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此外,华为、美的、小米、广汽等品牌均已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呈现“冰火两重天”

  在王欣宇看来,人形机器人赛道中,一边是相关企业斩获动辄10亿元级融资,另一边却是行业面临量产瓶颈难破、商业化落地举步维艰。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环节的市占率快速提升,但同时,关键零部件产能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多数整机企业仍难以突破“百台量产”。

  “交付几百台已是行业里程碑。”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透露,例如,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就面临产能不足。

  在应用方面,当前人形机器人成熟应用仍以展示为主,而在功能型产品上,如养老护理、教育等场景依旧受制于技术、成本与法规。

  无论如何,人形机器人宏大的产业蓝图已徐徐展开。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3.39亿元,2035年或超4000亿元。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