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硬科技引领,资本市场改革示范田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开市以来,科创板以“硬科技”为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上市企业形成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自设立之初,科创板便致力于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截至7月22日,科创板累计支持589家企业上市,IPO募资总额达9257亿元,板块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其中海光信息、中芯国际等10家龙头企业总市值近1.47万亿元,占比超20%。
科创板不仅见证了一批科技企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蜕变,更以资本之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科创板企业高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年来,科创板以‘硬科技’为核心立足点,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镌刻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制度印记。”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科创板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助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企业打破融资瓶颈,更体现在构建起一整套与科技创新周期高度适配的资本供给机制。
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效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建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等,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发行上市方面,科创板通过确立多元包容上市标准,把好入口关;再融资方面,精简优化发行条件,提高了公司融资的便利性;并购重组方面,完善重组认定标准,作出更市场化的制度安排。
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此外,“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板块内新增产业并购超110单,披露金额超1400亿元。
近期,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实施“1+6”政策,为前沿科技企业开辟更广阔的融资通道。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初显成效,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奠定了基础。在新一轮“1+6”改革中,科创板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资源配置。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
创新驱动发展是科创板的突出特质,研发投入力度远高于其他板块。2024年,科创板研发投入金额达1681亿元,是2024年板块归母净利润的三倍多,同比增长6.4%。同时,科创板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24万人。
在引导资金方面,科创板带动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约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科创板已形成了由宽基、主题、策略等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目前指数数量已达到30条。
在资金“活水”精准浇灌之下,科创板企业业绩成长性良好。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9%和9%。
同时,科创板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分享“硬科技”发展红利。509家公司披露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公司总数的87%。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
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的新起点,“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还将继续推进。田轩表示,期待科创板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