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承销“地板价”乱象:低价竞争危害行业生态

网络 2025-07-19 00:20:35
股市要闻 2025-07-19 00:20:35 阅读

  债券承销再次刷新“地板价”,6家金融机构分食63448元承销费“蛋糕”,最高报价3.5万元,最低仅700元。

  7月12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火速宣布对这6家机构启动自律调查,直指低价承销乱象。此前,交易商协会刚发布新规,明确要求“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

  “700元承销费,看似荒诞离奇,实则是当前债券承销市场极度内卷的结果和极端体现。”一位券商固收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是个案问题。债券承销“地板价”现象长期存在,已经对债券承销行业的健康生态造成严重危害。

  某债券承销人士分析,债券承销市场低价竞争的根源在于,主承销商通过压低费率换取大额发行所能带来的综合收益。这进一步推高了优质发行人的议价能力,导致费率不断下行,市场因此陷入“降价抢份额—份额推排名—排名助夺标—夺标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超低承销费抢标

  7月10日,广发银行公布2025—2026年度二级资本债券主承销商招标结果,6家头部机构中标。据悉,广发银行本次招标项目规模达350亿元,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进行。

  记者查询发现,中选单位预估服务费的分配情况已经被删除。但记者从天眼查平台可看到相关信息,6家机构承销费总额63448元。其中,中国银河证券和兴业银行报出700元“地板价”,广发证券报价1050元。

  有券商人士犀利评价:“700块钱,连我们团队去银行开个会的差旅费都不够。”

  这样报价是否合理,是否低于成本价?受访业内人士表示,700元或1050元的报价远远低于业务所产生的综合成本。

  本报记者就此事采访银河证券和广发证券方面,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受访人士分析,金融机构采用超低价策略,很可能是针对特定的优质发行人,如AAA评级、大型银行、央企等。

  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也引发有关部门关注。7月11日,交易商协会表示,将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对相关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此前,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承销规范的通知》,其中第三条明确要求:“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参与债券项目竞标。”

  规模为王,增收不增利

  明知血亏,头部机构为何仍趋之若鹜?答案或藏在“规模为王”的逻辑之中。

  多位投行人士向记者指出,其核心驱动在于对市场份额的白热化争夺。当前债券承销市场已形成“规模即话语权”的共识——更高的承销金额意味着在后续项目争夺中的显著优势。

  “规模为王”策略正在拉大头部机构优势,但代价也显而易见。本报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券商承销总规模呈现强势上升状态,但是行业承销手续费费用逐年下降,“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

  具体来看,2021年—2024年,券商年度承销总规模分别为5.16万亿元、6.23万亿元、6.2万亿元、14.45万亿元。与之对应的承销手续费及佣金费用逐年下降,分别为64.89亿元、58.36亿元、48.63亿元、30.84亿元。

  承销规模上升之势亦延续到2025年上半年。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债券发行金额为44.6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9%;券商债券承销金额为7.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5%。

  业内人士表示,债券承销“地板价”现象长期存在,对债券承销行业的健康生态造成严重危害。长期低价会使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降,影响承销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损害整个债券承销行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