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私有化退市潮:市场结构优化与战略调整
私有化已成为港股退市的重要路径之一。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年内港股退市公司数量达30家,其中15家为私有化退市,与去年全年持平。
尽管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改善,但小型股或微盘股流动性仍受限。截至2025年7月7日收盘,港股市值在1亿港元以下的公司有474家,部分公司日均成交额甚至不足10万港元。
流动性不足、估值低迷及维持上市成本高等问题,促使港股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叠加产业并购整合需求,部分公司以退为进,主动寻求私有化退市路径。
一位跨境律师表示,私有化退市有助于港股市场结构优化,市场资源将更加集中于优质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部分企业可优化治理结构、聚焦核心业务,实现战略转型。
私有化案例
席卷多个领域
从行业来看,年内在港股市场私有化退市的企业涉及物流投资、软件开发、服装零售等多个领域。多数公司的私有化方案提供了高于市场价的溢价。例如,安科系统有限公司每股现金支付1.10港元,较停牌前股价溢价约37.5%。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路径通常为要约收购、协议安排和吸收合并。若股东未在退市前完成交易,可通过私有化方案一次性获得现金或股份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借机并购整合优质资产。例如,6月2日,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从港交所私有化退市,A股公司瀚蓝环境以约110亿港元的对价取得其约92.78%股份。
4月22日,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从港交所退市。金属包装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奥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对中粮包装的自愿全面现金要约,交易对价合计60.66亿港元。
汇生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冲表示,以产业并购形式的私有化退市可促使市场资源向更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公司集中。
7月4日,ESR Group Limited从港交所退市后,正式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实体。据悉,本次私有化对ESR的整体股权估值为552亿港元,私有化溢价约13.6%。
ESR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顺利完成私有化,将专注于核心的物流和数据中心业务领域,为资本合作伙伴和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部分公司流动性低迷
上市成本高
部分港股公司私有化退市是无奈之举,由于股票流动性低,股东难以在场内抛售,私有化退市为公司股东提供变现退出的机会。
文旅巨头复星旅游文化今年3月19日正式挥别港股市场。公告显示,公司股价最终报7.75港元,较停牌前一个交易日溢价超过1倍,总市值约96.47亿港元。公司公告提到,股份的交易流动性极低。私有化计划为计划股东提供一个立即将其投资变现的机会。
融信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7月份在港股上市,今年3月18日退市,退市前股价为0.6港元每股,较发行价下跌约87.7%,总市值从24.25亿港元缩水至约3.05亿港元。
此外,维持上市公司地位也需要高额成本。据广发证券测算,市值在1亿港元至50亿港元的主板上市公司,收取首次上市费15万港元至60万港元,每年收取上市年费14.5万至106.9万港元。
快时尚品牌堡狮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经历类似。公司私有化退市前股价仅0.106港元每股,较巅峰期市值缩水超90%。要约人认为,堡狮龙股份的流动性较低且交易表现相对较差,筹集资金将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然而,私有化退市之路并非总能成功。服装品牌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今年5月9日举行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未获通过。此外,还有多家公司正在推进私有化退市进程中。
总的来看,私有化都是港股上市公司应对当前市场环境的重要选项。这一过程,客观上加速了港股市场的结构性调整,资源得以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中。然而,私有化过程中对小股东权益的保障及如何从根本上提振市场活力,仍是市场各方需要持续关注与解决的课题。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